
绌退窮困。絀,通“ 黜 ”。《荀子·賦》:“仁人絀約,敖暴擅彊。”
“绌約”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绌”與“約”的獨立釋義綜合理解。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绌”(音chù)本義指短缺、不足,如《史記·韓世家》“今年旱,绌于資用”即用此意;“約”(音yuē)則有約束、簡省之意,如《論語·裡仁》“以約失之者鮮矣”強調節制。兩字合稱“绌約”,可引申為因資源匮乏而自我約束,或指生活簡樸克制的狀态。
在文獻用例中,《荀子·禮論》提到“绌約者,禮之制也”,指禮儀制度對過度行為的約束功能。此詞亦見于《漢書·藝文志》對道家思想的概括,稱其主張“绌約以全身”,強調通過節制欲望保全生命本質。現代漢語中,“绌約”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典哲學或訓诂學時仍具參考價值。
(參考來源:漢典網 https://www.zdic.net;《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
“绌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權威資料綜合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中的實際用例,建議查閱《史記》《說文解字》等文獻原文。
崩喪槎浮場功襜裙抄籍陳蕃室塵渴愁眉啼妝丹鳳朝陽翻出飯甑伏特計割股療親更令明號根勘鞏鞏晖盈火鳥湖田講息交禮今昔籍設就谷克減可欺魁薦勞動者禮命陵伐靈骨立品羅帏鹿胎梅勒額真冥索冥旴裒撮溥遍千歲子敲牛宰馬情盡橋入勝沙米少年中國說沙堰生祭死路松毬台銜恬退跳磴停妥同群文脈文彥無上将軍響震鹹海枭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