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釁的意思、乘釁的詳細解釋
乘釁的解釋
利用機會,趁空子。《三國志·魏志·臧洪傳》:“ 漢 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 董卓 乘釁縱害。”《晉書·文帝紀》:“是以 段谷 之戰,乘釁大捷。” 宋 梅堯臣 《花娘歌》:“官私乘釁作威稜,督促倉惶去閭裡。” 金 元好問 《曹南商氏千秋錄》:“夏人乘釁入寇,公率領蕃部土豪守禦應敵,保以無虞。”
詞語分解
- 乘的解釋 乘 é 騎,坐:乘馬。乘車。乘客。乘警。 趁着,就着:乘便。乘機(趁着機會)。乘勢。乘興(宯 )。因利乘便。 算術中指一個數使另一個數變成若幹倍:乘法。乘幂(?)。乘數。 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小乘
- 釁的解釋 釁 (釁) ì 古代用牲畜的血塗器物的縫隙:釁鐘。釁鼓。 縫隙,感情上的裂痕,争端:釁隙。釁端(争端)。挑釁。尋釁。 以香熏身:釁浴。 筆畫數:; 部首:血;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乘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一、基本含義
“乘釁”指利用他人的紛争或矛盾,趁機達到自己的目的。其中,“乘”意為趁勢、抓住機會,“釁”指挑釁或争端,組合後強調在他人沖突中謀取利益。
二、使用場景與情感色彩
- 貶義傾向:多用于描述帶有策略性的負面行為,常見于政治鬥争、商業競争或複雜人際關系中。
- 曆史與文學語境:如《三國志·魏志·臧洪傳》記載“賊臣董卓乘釁縱害”,《晉書》提及“段谷之戰,乘釁大捷”,均體現對時機的利用。
三、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原指利用敵方内部矛盾。
- 詞義擴展:後世逐漸泛化為“趁虛而入”或“借機行事”,如宋代梅堯臣詩句“官私乘釁作威稜”。
四、與相近詞的區别
需注意與“乘虛而入”的差異:“乘釁”側重利用人為制造的矛盾,而“乘虛”更強調對方自然出現的弱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乘釁》是一個非常少見且不常使用的詞語。該詞源于漢語,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乘”和“釁”,其中,“乘”的筆畫數為九畫,屬于上加三部首;“釁”的筆畫數為十四畫,屬于血加兩部首。
該詞來源不詳,也沒有繁體字形式。在古時候,作為漢字的寫法變化較多,而《乘釁》這個詞在古代并不常見,因此其在古代的寫法無從考究。
由于該詞語的使用頻率較低,例句相對較難找到。在這種情況下,無法提供一個具體的例句。
根據詞語的意思,我們可以嘗試構造一些相關的詞語。如:乘客、乘坐、釁變 等。需要注意的是,“乘釁”并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和近義詞。
希望以上信息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需要解答,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