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出剩的意思、出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出剩的解釋

見“ 出剩 ”。


亦作“ 出賸 ”。舊時百姓向官府納糧,超出規定多交一定數量,稱為出剩。名為防備損耗,實是加重剝削。《宣和遺事》後集:“比來州縣受納租稅,務加概量,以規出剩,可令禁止。”《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七年》:“ 江西 諸路州軍體例,百姓納米一石,出剩一鬥,往往有聚歛之臣,加耗之外,更要一鬥。” 清 姚瑩 《寸陰叢錄·賦稅加耗》:“國家錢糧加耗,其來已久,往時謂之出賸,猶今關榷之稱盈餘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出剩”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指舊時百姓向官府繳納糧食稅時,被強制要求多交一定數量的糧食。表面理由是“防備運輸損耗”,實則是官府變相加重剝削的手段。

  2. 實施方式與背景

    • 官府在收稅時通過“加概量”(即增加稱量标準)的方式,要求百姓多交糧食。例如:納稅一石需多交一鬥(即10%的額外征收)。
    • 這一現象在宋代尤為常見,《續資治通鑒》《宣和遺事》等文獻均有記載,甚至被朝廷明令禁止卻屢禁不止。
  3. 本質與影響
    該制度名為“防備損耗”,實為剝削百姓的苛政,屬于古代賦稅制度中的“加耗”範疇。清代姚瑩在《寸陰叢錄》中将其比作“關榷之盈餘”,揭露其斂財本質。

  4. 近現代語義變化
    現代漢語中,“出剩”作為成語被引申為“剩餘極少或已耗盡”之意(如“資源出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獻原文,可參考《續資治通鑒·宋仁宗慶曆七年》《宣和遺事》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出剩》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某件事或某種情況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或期望中的數量。下面是關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的簡述: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出(chū):由“凵”和“力”組成,總共有5畫。 - 剩(shèng):由“刀”和“乂”組成,總共有12畫。 來源: 《出剩》這個詞是由“出”和“剩”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它們分别表示“出現”或“外出”和“剩餘”的意思。 繁體: 《出剩》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出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由于這個詞的構成較簡單,所以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無明顯變化。 例句: 1. 我買了一箱蘋果,結果隻有幾個壞的,真是出剩。 2. 考試結束後,同學們紛紛離開教室,剩下一片空蕩蕩的教室,真是出剩的感覺。 組詞: 與《出剩》相關的組詞有:出現、出口、出去、剩餘、剩下等。 近義詞: 與《出剩》意思相近的詞有:多餘、剩餘、殘留等。 反義詞: 與《出剩》意思相反的詞有:不足、不夠、用盡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