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出剩的意思、出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出剩的解释

见“ 出剩 ”。


亦作“ 出賸 ”。旧时百姓向官府纳粮,超出规定多交一定数量,称为出剩。名为防备损耗,实是加重剥削。《宣和遗事》后集:“比来州县受纳租税,务加概量,以规出剩,可令禁止。”《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七年》:“ 江西 诸路州军体例,百姓纳米一石,出剩一斗,往往有聚歛之臣,加耗之外,更要一斗。” 清 姚莹 《寸阴丛录·赋税加耗》:“国家钱粮加耗,其来已久,往时谓之出賸,犹今关榷之称盈餘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出剩”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用法两个维度解析:

一、构词解析 “出”表示超出、超过,“剩”指剩余、余留,组合后核心语义为“超出原定数额的剩余部分”。这一构词逻辑与古代汉语中“出粮”“出纳”等经济类词汇存在相似性,均指向数量关系的变动。

二、历史语用溯源 该词在宋代文献中特指赋税征收中的超额现象。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地方官吏常以“出剩”名义多征赋税:“诸路岁额之外,复令计析出剩,民甚苦之”。这种用法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有印证,反映了古代财政制度中的特殊术语现象。

三、现代语义延展 现代汉语中多引申为超出必要范围的冗余状态,如《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的江淮官话用例:“这批货出剩了三成,仓库都堆不下”。此类用法常带有消极语义色彩,暗指资源浪费或计划失当。

网络扩展解释

“出剩”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指旧时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税时,被强制要求多交一定数量的粮食。表面理由是“防备运输损耗”,实则是官府变相加重剥削的手段。

  2. 实施方式与背景

    • 官府在收税时通过“加概量”(即增加称量标准)的方式,要求百姓多交粮食。例如:纳税一石需多交一斗(即10%的额外征收)。
    • 这一现象在宋代尤为常见,《续资治通鉴》《宣和遗事》等文献均有记载,甚至被朝廷明令禁止却屡禁不止。
  3. 本质与影响
    该制度名为“防备损耗”,实为剥削百姓的苛政,属于古代赋税制度中的“加耗”范畴。清代姚莹在《寸阴丛录》中将其比作“关榷之盈余”,揭露其敛财本质。

  4. 近现代语义变化
    现代汉语中,“出剩”作为成语被引申为“剩余极少或已耗尽”之意(如“资源出剩”),但此用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撑,可能与原意存在混淆。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文献原文,可参考《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七年》《宣和遗事》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百韵牋被幞兵势泊栢驳瑕侪侣赤臭愁杀船身传真储贾出口加工区胆囊丹脂道答倒捻子登船底兵东园蠹怪蠹众木折反己费引風教俸秩敢为敢做格物乖诡国车故物狟狟戽鱼芥子计日程功究涂机要举父看门可欺路鼓男青闹杂逆天暴物泙派琼林柔艳软通货塞匿山图手剑舒泰擡帖挺举投售推慕望峰息心僞惑巫蛊之祸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