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恐惑的意思、恐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恐惑的解釋

驚懼惶惑。《史記·晉世家》:“ 梁伯 好土功,治城溝,民力罷怨,其衆數相驚,曰:‘ 秦 寇至。’民恐惑, 秦 竟滅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恐惑”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以下方面進行解釋:

1.基本詞義

恐惑指驚懼惶惑,即同時包含恐懼與疑惑的複雜心理狀态。該詞由“恐”(害怕)和“惑”(迷惑)組合而成,強調因外界壓力或未知情境導緻的不安與迷茫。

2.出處與例句

最早見于《史記·晉世家》中的記載:

“梁伯好土功,治城溝,民力罷怨,其衆數相驚,曰:‘秦寇至。’民恐惑,秦竟滅之。”
此處描述百姓因長期勞役與恐慌傳聞而陷入既恐懼又困惑的狀态,最終導緻國家滅亡。

3.字義分解

4.用法說明

“恐惑”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描述人物在危機、謠言或未知事件中的心理狀态。例如,現代可形容突發事件中群衆的集體恐慌與迷茫情緒。

該詞通過“恐”與“惑”的疊加,強化了因外部威脅或信息混亂導緻的複雜心理反應,兼具情感與認知層面的雙重含義。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恐惑

《恐惑》是指由于害怕或困惑而産生的心理狀态。在這種狀态下,人們感到不安、猶豫、困惑和迷茫。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對未知、複雜或令人不安的事物産生的感覺。當面臨困難時,人們常常感到恐惑。

拆分部首和筆畫

《恐惑》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部和口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5,心部的筆畫數為4,口部的筆畫數為11。

來源

《恐惑》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形成是在古時的基礎上逐漸衍化而來的。漢字的演變經曆了幾千年的曆史,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演變軌迹。恐惑這個詞的義項很早就出現了,但具體的來源文獻尚不清楚。

繁體

《恐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恐惑」,筆畫的順序和簡體字一樣,隻是形狀稍有不同。在一些地區或場合,人們仍然使用繁體字來書寫和閱讀。

古時候漢字寫法

恐惑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基本的字形結構是類似的。在古時候,漢字的字形較為簡單,由基本的筆畫組成,而且一些字的字形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

例句

1. 在迷霧之中,他感到一種恐惑的心理狀态。
2. 面對新的挑戰,他感到恐惑和無助。
3. 他的行動讓人們感到恐惑和疑惑。

組詞

1. 恐惑不解
2. 迷惑不解
3. 困惑迷茫
4. 憂郁疑惑

近義詞

1. 困惑
2. 迷茫
3. 疑惑
4. 不安

反義詞

1. 領悟
2. 理解
3. 明白
4. 解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