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獸窮則齧的意思、獸窮則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獸窮則齧的解釋

謂野獸陷于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朝詩外傳》卷二:“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獸窮則齧,於是奸 苗 倡言逐客民,復故地,而羣寨争殺百戶響應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獸窮則齧(shòu qióng zé niè)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野獸陷入絕境時會瘋狂反撲撕咬,後比喻人在走投無路時不惜采取極端手段反抗。以下從釋義、出處、用法及文化内涵進行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與成語本義

  1. 獸窮:

    “獸”指野獸;“窮”意為困窘、無路可走(《說文解字》:“窮,極也”)。

  2. 則齧:

    “則”表轉折,意為“就會”;“齧”(niè)同“齧”,指用牙齒啃咬(《漢語大詞典》:“齧,噬也”)。

    整體本義:野獸被逼至絕境時必會撕咬反撲,體現生物求生本能。


二、典籍出處與引申義

此成語最早見于儒家經典及史書,強調極端情境下反抗的必然性:

  1. 《韓詩外傳》:

    “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以獸、鳥類比,說明萬物在絕境中皆會激烈反抗。

  2.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警示統治者“苛政猛于虎”,若逼迫百姓至“獸窮”之境,必将引發暴力反抗(“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

  3. 引申義:

    喻指人被壓迫至極限時,可能抛棄道德約束,采取極端行為自救或報複,含警示統治者勿施暴政之意。


三、用法與例句

  1. 語法功能:

    多作謂語、分句,用于描述局勢或人性。

  2. 古典用例:
    • 《後漢書·皇甫規傳》:“獸窮則齧,況人乎?”(強調人性反抗之必然)
    • 明·宋濂《燕書》:“獸窮則齧,敵急則詐。”(用于軍事策略)
  3. 現代應用:

    警示社會應避免将個體或群體逼入絕境,以防引發不可控後果。


四、文化内涵與哲學啟示

  1. 生存權思想:

    成語暗含對生存權的樸素認知,呼應《孟子》“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的民本思想。

  2. 辯證警示:

    既承認反抗的合理性,亦強調統治者/強者需知“止暴”之道,避免制造“獸窮”之境。

  3. 跨文化參照:

    與西方“困獸之鬥”(cornered animal fights back)概念相通,體現人類對生存本能的普遍認知。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齧"字釋義。
  2. 《孟子譯注》(中華書局,楊伯峻注)梁惠王篇。
  3. 《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許維遹校釋)卷二。
  4.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窮""齧"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獸窮則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òu qióng zé niè,其核心含義是:野獸陷入絕境時必然拼死反撲,比喻人在極端困窘的處境下會竭力反抗。

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成語通過動物在絕境中的本能反應,引申為人類在走投無路時的激烈反抗行為。例如《韓詩外傳》卷二提到:“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強調壓迫過甚會引發強烈反彈。

  2.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清代魏源在《聖武記》卷七中進一步使用該詞描述曆史事件:“于是奸苗倡言逐客民,複故地,而群寨争殺百姓響應矣”,體現其現實意義。

  3.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語法上常作賓語或定語,如“不可逼迫過甚,以免獸窮則齧”。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和《聖武記》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唵诨百生報蒸被滿崩隕碧疏碧豎巢門朝珠誠感出人命刍輿詞藻宏麗科膽當帝關對筆堕甑不顧感怿幹正鬼瞰高明何則回黃轉緑見米燋熬矜束金舄酒缗勞步老鼋兩體陵谷滄桑厲世劉白堕流序蘆根路馬倫序洛橋忙中有錯墨辟惱意怯恇輕年青身穰穰勞勞人體美善日勺铎傻笑市署思遠探流鐵撥聽天任命庭萬同甘完璧翁長烏漆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