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野獸陷于絕境必然進行搏噬反撲。亦喻人陷入困窘之境,便會竭力反擊。《朝詩外傳》卷二:“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七:“獸窮則齧,於是奸 苗 倡言逐客民,復故地,而羣寨争殺百戶響應矣。”
“獸窮則齧”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òu qióng zé niè,其核心含義是:野獸陷入絕境時必然拼死反撲,比喻人在極端困窘的處境下會竭力反抗。
基本釋義
該成語通過動物在絕境中的本能反應,引申為人類在走投無路時的激烈反抗行為。例如《韓詩外傳》卷二提到:“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強調壓迫過甚會引發強烈反彈。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清代魏源在《聖武記》卷七中進一步使用該詞描述曆史事件:“于是奸苗倡言逐客民,複故地,而群寨争殺百姓響應矣”,體現其現實意義。
用法特點
多用于書面語,語法上常作賓語或定語,如“不可逼迫過甚,以免獸窮則齧”。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曆史用例,可參考《韓詩外傳》和《聖武記》相關章節。
《獸窮則齧》是一句成語,意為動物在貧乏的情況下就會互相咬食。這個成語比喻在困境中的人或物會互相争鬥、傷害對方。
《獸窮則齧》的部首拆分分别為: - 獸: 羊頭部首(⺶) - 窮: 穴字底部首(穴) - 則: 刀字旁首(⺈) - 齧: 齒字旁首(齒)
《獸窮則齧》一共有16筆。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莊子·知北遊》中,文章描述了動物們在水流枯竭的河流中相互咬食的情景。
《獸窮則齧》的繁體寫法為「獸窮則齧」。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對于《獸窮則齧》中的部分字有一些變化: - 獸: 在篆書中是以「獸」字形表示 - 則: 在篆書中是以「則」字形表示 - 齧: 在篆書中是以「齧」字形表示
“團隊中出現了争權奪利的現象,實在是《獸窮則齧》的體現。”
《獸窮則齧》沒有固定的組詞用法。
《獸窮則齧》的近義詞有:獸性大發、爾虞我詐。
《獸窮則齧》的反義詞有:和諧共處、團結協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