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懷抱非常之才而隱匿不仕的人。 唐 朝征召賢士有“韜晦奇才”科。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朱放》:“ 貞元 二年,詔舉韜晦奇才。詔下聘禮,拜左拾遺,不就。” 傅璇琮 校箋引 徐松 《登科記考》卷十二:“諸科一人。韜晦奇才科。 朱放 。”
“韬晦奇才”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āo huì qí cái,其核心含義指隱藏非凡才能、待時而動的人,常用于形容胸懷大才卻選擇低調處世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析:
字詞拆解
曆史背景
唐朝曾設“韬晦奇才”科,專門征召有才能卻隱居不仕的賢士。例如貞元二年(786年),朱放因該科被舉薦為左拾遺,但他辭官不受。
“韬晦奇才”不僅是一個曆史制度名詞,更蘊含中國傳統文化中“隱忍待發”的處世哲學,強調在特定情境下隱藏實力以實現長遠目标。需根據語境判斷其褒貶傾向。
韬晦奇才是指那些隱藏自己才能的人,以不招搖不張揚的方式行事,保持低調甚至隱藏自己的才幹和智慧。
拆分部首和筆畫:
韬:部首-韋(韋字形);筆畫-8劃
晦:部首-日(太陽字形);筆畫-8劃
奇:部首-大(太字形);筆畫-8劃
才:部首-手(手字形);筆畫-3劃
來源:
《韬晦奇才》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中。當時提到了一個叫做韬晦奇才的人,他是趙國的大臣,因為他懂得隱藏自己的才能,所以深受趙王的重用。
繁體:
韜悔奇才
古時候漢字寫法:
韜:為(為字旁)
奐:罐(鼎字旁)
奇:宀大
才:幺一丨
例句:
他是一個韬晦奇才,雖然才幹超群,卻從不張揚。
組詞:
韬光養晦、智勇雙全、深藏不露
近義詞:
韬光養晦、低調、謙虛、穩重
反義詞:
張揚、高調、自誇、浮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