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看到的。《晉書·嵇康傳》:“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唐 韓愈 《謝自然詩》:“入門無所見,冠屨同蛻蟬。”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目習於所見,則喜柔而惡剛。”
(2).猶見解;意見。《漢書·儒林傳·嚴彭祖》:“ 孟 弟子百餘人,唯 彭祖 、 安樂 為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 唐 韓愈 《論孔戣緻仕狀》:“蒙陛下厚恩,苟有所見,不敢不言。”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奏請午朝》:“惜乎當時外間諸公所見不同,反不足以副其意耳。”
“所見”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指“看到的”事物或景象
強調視覺感知的結果,常用于描述觀察到的具體現象。例如《晉書·嵇康傳》中記載:“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這裡的“所見”即表示親眼所見的内容。
表示“見解或意見”
用于表達個人觀點或主張,例如成語“英雄所見略同”。此用法在《漢書·儒林傳》中也有體現:“質問疑誼,各持所見”,意為不同人持有各自的見解。
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五言絕句《所見》,以“所見”為詩題,特指詩人偶然目睹的牧童捕蟬場景。例如:“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此處的“所見”既包含視覺觀察,又帶有藝術化的意境表達。
提示:若需了解袁枚《所見》全詩賞析或更多古典文獻用例,可進一步查閱古詩集或權威詞典。
「所見」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所看到的、所親眼見過的景象或事物。
「所見」的部首是「所」,由扌(手)和斤(斧)組成,表示用手來斧擊。它總共包含8個筆畫。
「所見」的來源較為複雜,早期有記載的使用可追溯至《詩經》中的《小雅·小宛》篇中,意為「所以見到的」。後來,該詞彙逐漸被廣泛使用,并成為現代漢語中的固定詞彙。
「所見」是「所見」的繁體字。
在古代文獻中,有時會以「夋」或「角」作為「所見」的替代寫法。
1. 我所見過的美景令我難以忘懷。
2. 他給予我的指導将會超出我此前所見過的範疇。
所見 (suo jian),所見所聞 (suo jian suo wen),所見即所得 (suo jian ji suo de),所見所感 (suo jian suo gan)。
目睹、親眼看見、看到
所未見、未曾見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