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動地的意思、感天動地的詳細解釋
感天動地的解釋
感動天地。《景德傳燈錄·義柔禅師》:“僧問:諸佛出世,説法度人,感天動地;和尚出世,有何祥瑞?” 元 關漢卿 有《感天動地窦娥冤》雜劇。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動地的解釋 震撼大地。《公羊傳·文公九年》:“地震者何?動地也。”《北齊書·神武紀上》:“ 神武 親送之郊,雪涕執别,人皆號慟,哭聲動地。” 唐 白居易 《長恨歌》:“ 漁陽 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專業解析
"感天動地"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某種情感、行為或事件極其強烈、深刻,足以感動上天和大地,常用來強調其震撼力與感染力之巨大。
詳細釋義:
-
字面與核心含義:
- 感:使感動,觸動。
- 天:上天,蒼穹。
- 動:使震動,撼動。
- 地:大地,土地。
- 合起來,字面意思是“使上天感動,使大地震動”。其核心含義是指某種情感或事迹極其真摯、悲壯或偉大,其力量強大到足以感動自然界最高、最廣的存在(天與地)。
-
引申義與用法:
- 形容情感極其深厚、真摯,如親情、愛情、悲情等,達到了極緻,令人無比動容。
- 形容事迹極其悲壯、偉大或崇高,其精神或影響力震撼人心,具有普遍而深遠的意義。
- 強調影響力巨大且深遠,超越了個人或小範圍,具有普遍感召力。
- 常帶有誇張和強調的修辭色彩,用于表達極高的贊譽或描述極其震撼人心的場景。
-
典故與出處:
- 該成語的經典出處是元代關漢卿的著名雜劇《感天動地窦娥冤》。劇中,主人公窦娥蒙受不白之冤被處死,臨刑前發下三樁誓願(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以證清白,結果一一應驗。她的冤屈和抗争精神“感天動地”,最終得以昭雪。這部作品深刻體現了該成語所蘊含的悲壯、震撼與力量。來源:關漢卿《窦娥冤》标題及劇情。
-
現代用法示例:
- 用于描述偉大的犧牲精神(如英雄事迹)。
- 用于描述深厚的親情或愛情故事(如不離不棄的照顧、生死相隨的承諾)。
- 用于描述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或事件(如一部催人淚下的電影、一場災難中湧現的感人事迹)。
- 例:這位母親為救治孩子傾盡所有、曆盡艱辛的故事,真是感天動地。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感天動地”的釋義為“使天地為之感動。形容感人至深”。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感天動地”解釋為“形容使人非常感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關漢卿《窦娥冤》:作為該成語最著名的出處和文化載體,其标題“感天動地窦娥冤”直接體現了成語的含義。 (來源:關漢卿《感天動地窦娥冤》雜劇).
網絡擴展解釋
“感天動地”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形容事物的感人程度極為深遠,能夠使天地為之動容,常用于強調行為、情感或事件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出處與典故
- 《列子·黃帝篇》
最早見于:“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動天地,感鬼神,橫六合,而無逆者……”。
- 宋代《景德傳燈錄》
義柔禅師提到:“諸佛出世,說法度人,感天動地”。
三、用法與語法
- 語法結構:聯合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
- 感情色彩:含褒義,多用于贊美真摯情感或偉大事迹。
- 適用場景:如描述親情、愛情、奉獻精神等深刻感人的行為。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驚天動地、感人肺腑。
- 反義詞:平淡無奇、索然無味。
五、延伸含義
除形容感人至深外,也比喻極大的冤屈或誠意能令無情天地動容。例如古典文學中常用此詞渲染悲劇色彩。
如需更多示例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闆黯黕案堵擺阖白雪陽春保守派避貓鼠鬓髯筆筒子眼裡觀天筆員步打毬不讬慘狀草劄稱谀饬力熾茂慈保寸祿颠草颠唇簸嘴遁世無悶返銷非論浮收勒折高饤過臘鼓柝害羣之馬交絡喀麥隆砻飯鳴角墨辟凝固齊大乎清零青缗雀馬魚龍媃兒喪家犬適襯師姑絁巾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輸誠四和肆野跳跳舞舞通鼓外延危足紋路先發相如台校雠攜手徙锢熙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