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春秋 時, 楚 狂 接輿 躬耕而食。 楚王 使人聘之,請為治 淮南 。 接輿 笑而不應。其妻以為君命不從非忠,從之又違義。于是夫負釜甑,妻戴纴器,變名易姓而遠徙,莫知所之。見 漢 劉向 《列女傳·楚接輿妻》。故以“夫負妻戴”謂夫妻遠徙避世,不慕榮利。《莊子·讓王》:“於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於海。” 清 錢謙益 《效坡公上巳作》詩:“夫負妻戴良可師,鷺侶鷗盟終不改。”
“夫負妻戴”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fū fù qī dài,字面意思是“丈夫背着炊具,妻子頭頂織具”,引申為夫妻共同遠徙避世,不慕榮利的典故。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夫妻二人因不願屈從權勢或違背道義,選擇共同隱退,遠離世俗紛争,追求淡泊自由的生活。
故事背景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隱士接輿的典故(見于漢·劉向《列女傳·楚接輿妻》)。楚王欲聘請接輿治理淮南,接輿笑而不應。其妻認為“違抗君命不忠,順從則違義”,于是夫妻二人改名換姓,丈夫背負釜甑(炊具),妻子頭戴纴器(織具),遠走他鄉,隱遁避世。
古籍引用
《莊子·讓王》中也有記載:“于是夫負妻戴,攜子以入于海”,描述他們攜子隱居海外的場景。
如需更完整的故事細節,可參考《列女傳·楚接輿妻》或《莊子·讓王》原文。
夫負妻戴是一個成語,指的是丈夫對妻子的依靠和扶持,是對夫妻之間相互扶持的理解和贊美。這個詞源于古代,用來形容夫妻之間應該互相扶持,共同面對生活的困難和挑戰。
夫負妻戴的部首拆分為:“夫”部和“貝”部。其中,“夫”部聲符是夫字,字義為男人;“貝”部聲符是貝字,字義為財富。按照筆畫順序拆分為:“夫”部的筆畫數為4,而“貝”部的筆畫數為7。
夫負妻戴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唐風·夫既休矣》中。它的繁體寫法為「夫負妻戴」。
在古代,夫負妻戴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其中,“負”字的古代寫法為「負」,而“戴”字的古代寫法為「戴」。
1. 朱先生一直夫負妻戴,對妻子非常關心和照顧。
2. 她的丈夫一直夫負妻戴,在她最困難的時候一直陪伴在她身邊。
夫妻、負擔、妻子、戴帽子、依靠。
夫唱婦隨、相濡以沫。
兩敗俱傷、自相殘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