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兩旁成蔭的樹。《新唐書·高宗三女傳》:“帝識其意,擇 薛紹 尚之。假 萬年縣 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 興安門 設燎相屬,道樾為枯。”
道樾是古漢語中的合成詞,由“道”與“樾”二字組合而成,需分釋其義再綜合理解:
單字釋義
本義指道路、途徑。《說文解字》釋:“道,所行道也。”引申為方法、規律等義。在“道樾”中取“道路”本義。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2版)第8卷,第4621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321頁。
指樹蔭或成蔭的樹木。《玉篇·木部》載:“樾,木蔭也。”郭璞注《爾雅》雲:“樹交蔭曰樾。”即樹木枝葉交錯形成的蔭蔽處。
來源:《漢語大字典》(第2版)第4卷,第2310頁;《王力古漢語字典》第876頁。
複合詞義
“道樾” 字面指道路旁的樹蔭,多用于古詩文描寫自然景物,如:
來源:《全宋詩》卷五六二;《郁離子·卷下》。
文化意象
該詞承載傳統審美中的“林蔭道”意境,常見于田園詩或遊記,如清代厲鹗《遊仙都峰》以“道樾蒼蒼”渲染幽深靜谧之感,體現自然與人文路徑的交融。
來源:《樊榭山房集》卷三。
現代使用提示:
“道樾”屬文言詞彙,現代漢語極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研究或仿古創作中。其核心語義始終圍繞“路旁綠蔭”的自然景觀,未衍生其他引申義。
“道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分析如下:
文獻出處
引申意義
“道樾”是兼具自然景象與文學意境的詞彙,常用于描述古代道路旁的成蔭樹木,并隱含時光、庇佑等抽象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詩句用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新唐書》及宋代詩詞作品(、)。
白穣抱弄本來面目本系辯誣閉锢晡食草寮槎枒塵蠹乘轝辰刻赤瓦不剌鞮鞻董董放浪不羁富茂趕趂恭畏共性骨镞紅女白婆吼駡換過嘑爾蹴爾诨語即使即早考成課僮空首布梁武陵域流品龍山文化陋套盲者曼婉冒突謀勇溺女排根濮上潛志侵天囚髻省墳石凍市租首術說不上四臨太廓桃花洞天隨人願屯集吻螭溫栗五就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