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邦伯的意思、邦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邦伯的解釋

州牧。古代用以稱一方諸侯之長。《書·召诰》:“命庶 殷 侯甸男邦伯。” 孔 傳:“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後因稱刺史、知州等一州的長官。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序:“得 結 ( 元結 )輩十數公,落落然參錯天下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小安可待矣。” 仇兆鳌 注:“《唐書·元結傳》:‘ 代宗 立, 結 授著作郎,久之,拜 道州 刺史。’” 宋 陳師道 《寄鄧州杜侍郎》詩:“請公酌此壽百年,弈弈長為此邦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邦伯”是漢語古典文獻中常見的官職稱謂,指代古代地方行政長官,其内涵在不同曆史階段有所演變。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文獻用例三方面進行解析:

一、詞源結構 “邦”在甲骨文中象形為“封土植樹”,《說文解字》釋作“國也”,本指諸侯封地,後引申為地域單位。“伯”原為兄弟排行稱謂,《釋名·釋親屬》載“伯,把也,把持家政也”,後衍生出首領義,如《周禮》中“九命作伯”即指一方諸侯之長。二字組合成複合詞,最早見于西周金文,特指輔佐天子治理地方的重臣。

二、曆史釋義

  1. 周代指稱:諸侯國君,《尚書·召诰》載“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穎達疏解為“邦國之長”;
  2. 秦漢轉型:隨着郡縣制推行,漸指郡守層級官員,《漢書·百官公卿表》将“刺史”與古之“方伯”作類比;
  3. 文學泛稱:唐宋詩詞中常作為地方官的雅稱,如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詩“列郡專城分虎節,諸曹從事佩龜符”即暗含此意。

三、文獻實證 《詩經·邶風·旄丘》有“叔兮伯兮,何多日也”句,鄭玄箋注“衛之諸臣,古有方伯連率之職”;《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置揚州郡縣長吏,開芍陂屯田”事,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稱“欲得賢邦伯,共治天下”。這些用例印證其作為地方治理核心角色的曆史定位。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0冊第321頁、《辭源》(修訂本)第三冊第2456頁均有詳細訓釋,相關語義演變可參證王力《古代漢語》及周薦《漢語詞彙結構論》中的詞義發展考辨。

網絡擴展解釋

“邦伯”是中國古代對地方行政長官的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邦伯”原指古代統領一方諸侯的首領,相當于“方伯”或“州牧”。該詞最早見于《尚書·召诰》:“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孔傳解釋為“邦伯,方伯,即州牧也”。其中,“邦”指國家或封地,“伯”為古代爵位或官職名,合稱代指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2.曆史演變

3.應用實例

4.相關稱謂

“邦伯”與“方伯”“州牧”等詞含義相近,均指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例如《唐詩紀事》将“邦伯”與“方伯”并提,說明兩者可互換使用。

“邦伯”從最初的諸侯領袖演變為對州級官員的泛稱,反映了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系的變遷。其用法多見于文獻典籍和詩詞,兼具曆史與文學價值。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唐詩紀事》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媽保護接地本島表微參提廠家嘲诨倒産诋悖隄水獨繭絲惡惡從短鵝溪放橫奮不顧命公父海估核查厚夜厚澤黃鑽胡蘿蔔葫蘆啼渾掄吞棗介石嗟痛徑露九裡松酒盌鸠形鹄面狂蠢揆席練冠龍仔論點倮露蔓菁馬上人明信片溟滓捧角蕲艾慶裔瓊閣人宇實官收谷送字樣子訴言塔墩堂密天藍色鐵人三項汀濆豌豆葉文鎮物妖羨賦湘流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