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的意思、三袁的詳細解釋
三袁的解釋
明 文學家 袁宗道 、 宏道 、 中道 兄弟三人的合稱。《明史·文苑傳四·袁宏道》:“ 袁宏道 ,字 中郎 , 公6*安 人。與兄 宗道 、弟 中道 并有才名,時稱三 袁 。” 清 錢謙益 《姚叔祥過明發堂共論近代詞人戲作絕句》之六:“ 楚國 三 袁 季絶塵,白眉誰與 仲良 倫?”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袁的解釋 袁 á 姓。 筆畫數:; 部首:衣;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袁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袁,是中國文學史上對明代萬曆年間湖北公安縣袁氏三兄弟的并稱,他們在文學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共同倡導并形成了影響深遠的“公安派”。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成員構成
- 核心含義:“三袁”特指明代文學家袁宗道(字伯修)、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字小修)三兄弟。他們籍貫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故又稱“公安三袁”。
- 關系:袁宗道為長兄,袁宏道居中,袁中道為季弟。三人皆進士出身,在文學上相互影響,共同推動了文學革新運動。
2. 文學主張與“公安派”核心
- 反對複古:三袁針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複古摹拟之風,提出尖銳批評,主張文學應隨時代發展而變化(“世道既變,文亦因之”)。
- 獨抒性靈:這是三袁文學思想的核心。他們強調詩文創作要真實、自由地抒發個人的性情、情感和獨特感受(“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虛僞矯飾和形式束縛。袁宏道在《叙小修詩》中稱贊其弟袁中道的詩“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
- 推崇“趣”與“韻”:他們重視文學作品的自然趣味和韻味,認為好文章應有真趣、有生氣。
- 重視通俗文學:肯定民歌、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的價值,認為它們“無聞無識真人所作,故多真聲”。
3. 文學史上的影響與地位
- 開創公安派:三袁是“公安派”的創始人和領袖,他們的理論和創作實踐标志着明代文學複古思潮的終結和文學解放思潮的興起。
- 推動文學革新:其“性靈說”對清代袁枚的“性靈說”及後世文學創作追求個性與真情産生了深遠影響。
- 促進小品文繁榮:三袁(尤其是袁宏道)的山水遊記、尺牍、隨筆等小品文,清新俊逸,活潑自然,極大地推動了晚明小品文的繁榮,被視為中國散文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
4. 代表作品
- 袁宗道:著有《白蘇齋集》,其論文主張“士貴通達”,反對艱深文風。
- 袁宏道: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著有《袁中郎全集》,其《叙小修詩》、《雪濤閣集序》等是闡發性靈說的重要文論,《滿井遊記》、《虎丘記》等是其山水遊記名篇。
- 袁中道:著有《珂雪齋集》。他既是公安派理論的實踐者,也在後期對公安派末流過于俚俗的弊病有所反思和修正。
權威來源參考:
- 《辭海》(第六版彩圖本):“三袁”詞條明确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并簡述其作為公安派領袖的地位和“獨抒性靈”的主張。
-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卷》:在“公安派”條目中,詳細闡述了“三袁”的生平、文學理論(特别是“性靈說”)及其對明代文學革新的貢獻。
- 周振甫著《中國文學史》(或類似權威文學史著作):在論述明代中後期文學思潮時,必然重點介紹“三袁”領導的公安派運動,分析其反對複古、提倡性靈的曆史意義和文學價值。
-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對“三袁”的生平、交遊、文學理論的核心内涵(如“性靈說”、“真趣說”)、創作特色及其在晚明文學新變中的作用有系統論述。
-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在明代文學批評部分,會詳細解析“三袁”(尤其是袁宏道)的文學批評觀點,如《叙小修詩》中提出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等著名論斷的理論内涵和背景。
網絡擴展解釋
“三袁”是明代晚期三位袁姓文學家兄弟的合稱,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三人籍貫為湖北公安縣,故史稱“公安三袁”,他們也是“公安派”(又稱“性靈派”)的核心代表人物。
基本解釋
- 成員構成:三袁為同胞兄弟,長兄袁宗道(字伯修)、次兄袁宏道(字中郎)、三弟袁中道(字小修)。三人均進士及第,在文學創作和理論上有重要建樹。
- 文學流派:他們倡導“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反對明代文壇盛行的複古模拟之風,主張文學應真實表達個人情感與思想,語言通俗自然。
成員簡介
-
袁宗道(1560-1600)
- 三袁之長,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官至右庶子。
- 推崇白居易、蘇轼的文學風格,主張“古文貴達”,為公安派的理論奠基人之一,著有《白蘇齋類集》。
-
袁宏道(1568-1610)
- 公安派實際領袖,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曾任吳縣知縣。
- 提出“性靈說”,強調文學應擺脫形式束縛,代表作有《虎丘記》《滿井遊記》等,以遊記散文著稱。
-
袁中道(1570-1626)
-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 繼承并發展兄長理論,晚年緻力于調和性靈說與儒家傳統,著有《珂雪齋集》。
曆史影響
- 文學革新:三袁的創作與理論扭轉了明代文壇複古頹風,為後世文學革新思潮奠定基礎。
- 家風傳承:袁氏家族以“敦厚家風”聞名,兄弟三人尊師重道、謙遜友愛的品德亦被傳為佳話(如所述宴請恩師典故)。
補充說明
需注意,部分資料(如)誤将“三袁”解釋為袁世凱父子,此說法缺乏權威依據。根據高可信度史料,“三袁”專指明代公安派文學家兄弟。
别人正在浏覽...
百僚白色人種秉持不甯唯是伧鄙撐天柱地充腹沖浪闆楚瀝春甕刺紙吊水刁詐嫡出東瀕鬥豔争輝公函供置棺釘固常歸親國際貿易汗酒河道紅袖畫龍點晴諱生家亡國破解禱棘土灸眉紀序基趾巨億開曙科式礦務雷動奁箱列坐蘆荻馬店年例念青唐古拉山骈化衾寒枕冷七弦日怪柔活生疏霜戶爍灼燙頭髫發托夢舞末無能之輩閑見絃栝賢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