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面似乎粗率,實際卻很細緻;平時比較粗率,有時卻很細緻。《西遊記》第五五回:“ 沙僧 聽説,大喜道:‘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細,果然急處從寬。’” 李準 《“三眼铳”掉口記》六:“你老叔這‘三眼铳’,也不是隻會放大炮,有時還有點‘粗中有細’呀!” 郭澄清 《大刀記》第九章:“這個愣小夥子,還粗中有細哩!”
“粗中有細”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拼音為cū zhōng yǒu xì,形容人或事物表面看似粗糙、粗疏,但内在卻蘊含細緻、審慎的品質。例如形容人行事風格外顯豪放,實則心思缜密,或指物品看似簡陋卻暗藏精巧設計。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代吳承恩的《西遊記》第五十五回。沙僧聽聞孫悟空降妖的策略後稱贊:“好!好!好!正是粗中有細,果然急處從寬。”。這一場景生動體現了“粗中有細”的語境——看似直接的行動中隱含周密考量。
該成語強調“表裡不一”的辯證關系,提醒人們避免以貌取人(或物)。它既可用于褒義,贊許粗犷外表下的細膩特質;也可用于中性描述,體現複雜性。
《粗中有細》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粗糙的外表下隱藏着細膩、精緻的内在。這個成語所傳達的意思是指人或事物看似不起眼,但仔細觀察或深入了解後會發現其中的優良品質。
這個成語由“粗”和“細”兩個字組成,其中“粗”的拆分部首是“米”,筆畫為4畫;而“細”的拆分部首是“纟”,筆畫為7畫。
《粗中有細》的來源尚不明确,但它是一種形象生動的成語表達,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的特征。在中文漢字的繁體中,“粗中有細”是“粗中有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寫法相比,有一些微小的差别。例如,“細”在繁體中使用的是“細”,而不是現代簡體中的“細”。這些差異主要源于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的變化。
一些關于“粗中有細”的例句如下:
以下是一些與“粗中有細”相關的詞語:
總之,《粗中有細》是一種用于形容人或事物特質的成語,意味着在外表看似粗糙的情況下,卻隱藏着内在的細膩和精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