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的意思、河朔的詳細解釋
河朔的解釋
(1).古代泛指 黃河 以北的地區。《書·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 河 朔。” 孔 傳:“戊午渡 河 而誓,既誓而止於 河 之北。”《三國志·魏志·袁紹傳》:“﹝ 袁紹 ﹞振一郡之卒,撮 冀州 之衆,威震 河 朔,名重天下。” 清 李寅 《書邺侯傳》詩:“但清 河 朔風塵易,欲掃宮庭枳棘難。” 郭沫若 《前茅·哀時古調四》:“ 河 朔 淮 西一宵盡,滿池鵝鴨可成兵。”
(2).見“ 河朔飲 ”。
詞語分解
- 河的解釋 河 é 水道的通稱:河道。河溝。河谷。河流。河灘。河沿。河鮮(供食用的新鮮河魚、河蝦等)。河港。河灣。河網。河運。内河。 特指中國黃河:河套。河防。 指“銀河系”:天河。河漢。 筆畫數:; 部首:氵
- 朔的解釋 朔 ò 農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從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帶)。朔氣。朔土。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河朔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分解與曆史語境兩個層面理解:
-
字義分解:
- 河:特指黃河。在古代文獻中,“河”作為專名通常指黃河,如《爾雅·釋水》:“河出昆侖虛,色白。”。
- 朔:本義指北方。《說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蘇也。”引申為北方,因月朔(新月)見于北方,或北方寒冷萬物始蘇。故“朔方”即指北方。在河流語境中,“朔”也指北岸,因河流北岸日照較少,較為陰寒。
-
詞義綜論:
- 地理方位:河朔最核心的含義是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具體而言,是以黃河為參照,其流向自西向東時,北岸的區域即稱為“河朔”。這個區域大緻涵蓋今中國河北、山西、河南北部及内蒙古、遼甯部分地區,是曆史上中原王朝的北部邊疆地帶。
- 曆史行政區劃:在特定曆史時期,“河朔”曾作為行政區域的代稱。例如:
- 漢代有時将黃河以北的郡國統稱為“河朔”。
- 唐代中後期,“河朔三鎮”(又稱“河北三鎮”,即盧龍、成德、魏博)是位于黃河以北、具有高度自治權的藩鎮,長期與唐中央政府對抗,“河朔”一詞在此語境下特指這一區域及其桀骜難治的特性。
- 軍事戰略地位:由于地處中原北部邊陲,河朔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彙處,也是中原王朝防禦北方民族南下的重要屏障,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北宋時期,河朔防線更是抵禦遼、金南下的關鍵。
河朔一詞,源于古代地理方位描述,核心指黃河以北的地區。其内涵在曆史演進中不斷豐富,既是一個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承載了特定的曆史、政治和軍事意義,常用來指代曆史上中原王朝的北部邊疆或特定行政區劃(如唐代河朔三鎮),并凸顯該區域重要的戰略地位。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1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權威詞典釋義)
- 許慎(撰), 段玉裁(注). (1981). 《說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字源考釋)
- 譚其骧 主編. (1982-1988). 《中國曆史地圖集》. 中國地圖出版社. (曆史地理範圍界定)
- 司馬光 等. (1084). 《資治通鑒》. (唐代河朔三鎮曆史記載)
- 顧祖禹. (清). 《讀史方輿紀要》. (河朔軍事戰略地位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河朔”是古代對黃河北岸地區的泛稱,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
基本定義
河朔指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書經·泰誓中》記載“王次于河朔”,即周武王駐紮在黃河北岸。
-
曆史與地理範圍
-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周代,《三國志》中描述袁紹“威震河朔”,說明其軍事影響力覆蓋黃河以北。
- 狹義上,部分文獻特指河套地區(今内蒙古鄂爾多斯草原),因其戰略地位重要;廣義則泛指整個華北平原北部。
-
文化與文學引用
唐代詩人李寅、現代郭沫若等均在作品中提及“河朔”,如“但清河朔風塵易”等詩句,用以象征北方的戰亂或風土。
-
相關延伸
“河朔飲”是古代典故,指代夏日避暑豪飲的習俗,但此用法較少見。
河朔的核心含義是黃河北岸區域,兼具地理、軍事及文化意象。如需更詳細文獻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書經》等古籍或漢典等權威釋義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報站表舉秕僻纏陷城洫弛崩充棟抽祕騁妍吹霎醇風辭緻膽破心寒典正獨當一面犯的上幡織墳壤附讬撫育故居合噪灰孫子降集賤年腳戶妓航積憎可擦口銜天憲兩攙領颚曆試流攬留屯馬拉松賽跑馬乳門邊框麋墨名筆明饬泥兒掊怨乞靈情神瓊粉旗旆然赤入殓三甫史君獸铠首言肆慢填餡阗噎鐵缽帖括土虺蛇違滞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