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杇槾 ”。亦作“ 杇鏝 ”。塗飾;粉刷。 唐 陸羽 《茶經·風爐》:“風鑪以銅鐵鑄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緣闊九分,令六分虛中,緻其杇墁。”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記》:“大小屋共七間,凡支壞補缺,壘隤覆漏,杇槾之功必精。” 宋 彭乘 《墨客揮犀》卷四:“妾幼年侍父任 吳州 司寇,既代歸……因留詩寺壁。今隨夫任 端溪 ,復至此嶺,詩已為杇鏝者所覆,即命墨於故處。”
“杇墁”的正确寫法應為“圬墁”(或作“杅墁”),指塗飾、粉刷牆壁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詞解析
組合含義
“圬墁”為動詞,指用工具塗抹或粉刷牆面,強調工匠對牆壁的修飾過程。例如古籍中描述:“圬墁之技,雖勞而不可廢”,體現其作為傳統技藝的特性。
現代使用
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獻或特定方言中,如部分北方地區仍保留“墁牆”的說法,但“圬墁”整體偏向書面語。
注意字形
“圬”與“杇”為異體字關系,均讀wū,可通用;“墁”也寫作“镘”(工具名),但“圬墁”更常見于文獻。
《杇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木頭或磚石等建築物的基礎。
《杇墁》的部首是木(mù)和墓(mù),它們分别表示木頭和墓地。它總共由10筆組成。
《杇墁》來源于古代的文獻,它最早見于《康熙字典》,屬于不常用的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杇墁」。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變化。《杇墁》的古體寫法為「杇壎」,形狀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基礎是建築物的杇墁。
2. 這座古墓的杇墁保存完好。
3. 工程師在考慮房屋的杇墁問題。
1. 杇墁石(指用石頭建造的基礎)。
2. 杇墁料(用于建築基礎的材料)。
3. 杇墁工(專門負責修建基礎的工人)。
底座、基座。
屋頂、樓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