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指而數;屈指。《荀子·儒效》:“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僂指也。” 元 李冶 《敬齋古今黈》卷五:“大抵僂,曲也,未能僂指,言未能曲指以一二數也。” 明 宋濂 《生生堂記》:“僂指計之,誠甲子一周矣。” 清 丘逢甲 《汕頭海關歌》:“歲十萬人出此關,僂指來歸十無四。” 況周頤 《蕙風詞話續編》卷一:“此類可歌文,尤不勝僂指,紅簫鐵闆,異曲同工已。”
“偻指”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和讀音綜合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含義
由“偻”(彎曲)和“指”組成,字面意為“彎曲手指”,引申為形容人的身體姿态或言行舉止不規範、不端莊。例如批評某人公共場合姿态懶散或行為不得體。
使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中,含批評或諷刺意味,如“偻指之态,難登大雅之堂”。
來源與含義
該義項源自《荀子·儒效》:“雖有聖人之知,未能偻指也”,意為“屈指計數”或“迅速列舉”。例如“偻指可數”形容數量少,可快速算清。
讀音與引申
“偻指”既可描述儀态不端,也可表示快速計數,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荀子》原文。
偻指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手指彎曲、伸展不直的狀況。
偻指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8畫。
偻指的來源不詳,可能是根據手指彎曲、不正常的形狀來形成該詞。
偻指的繁體字為僂指。
古時候偻指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即“手”字旁加上“九”字底部為“爪”的組合。
1. 他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态下,手指偻指着。
2. 這位鋼琴家的手指靈活,從不偻指。
手指、指甲、指間、指針、指引
屈指、屈曲
伸指、直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