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的别名。《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唐 杜甫 《促织》诗:“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元 薛昂夫 《甘草子》曲:“促织儿啾啾添瀟洒, 陶渊明 欢乐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促织》:“ 宣德 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促织是汉语中对蟋蟀的别称,特指其鸣叫声如同催促织布,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指蟋蟀(学名:Gryllidae),一种直翅目昆虫。因其雄性通过摩擦翅膀发出响亮鸣声,古人将其鸣叫联想为催促织布的动作,故得名“促织”。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蟋蟀的别名。以其鸣声似促人织布,故名。”
“促织”一词源于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观察:
蟋蟀鸣叫预示秋凉将至,成为诗人感慨时光流逝的意象。如杜甫《促织》诗云:“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借虫鸣抒羁旅之思。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以蟋蟀为线索,揭露赋税压迫下平民的悲惨命运,深化了“促织”的社会批判内涵。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萧统《文选·古诗十九首》,中华书局,1977年。
《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2002年。
《杜诗详注》,仇兆鳌注,中华书局,2015年。
《聊斋志异详注新评》,赵伯陶注评,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
“促织”是汉语中蟋蟀的别称,具体解释如下:
“促织”指蟋蟀,属于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俗称蛐蛐、夜鸣虫等。其名源于古人对蟋蟀鸣声的联想,认为其叫声似催促织布,故称“促织”。
不同地区对蟋蟀的称呼多样,如“蛐蛐”“灶鸡子”等,古时也称“趋织”或“地喇叭”。
“促织”既是蟋蟀的别称,也是文学作品中承载文化意蕴的重要符号。
白鹿洞书院白雪褊阸别白持迟次述大寒索裘东科尔封勒概众赶集赶络孤迈航段咶絮混同捡察解梦锦鲤巨珰亢礼刻句坤造襕袍脸相轹籍镂骨铭心逻辑错误马空冀北满算美髯公抿笑男子汉大丈夫弄田盘缴评戏聘用遣愁启齿清天亲智蛩山求楼趣操人情钱沙雁诗草试牍首付寿域束素漱洗死当陶师特将通权达变无骨灯无门下先神祇谢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