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程,出發上路。《南齊書·高帝紀上》:“執金闆而先馳,登寅車而戒路。”《舊唐書·憲宗紀上》:“無軺車之戒路,有沴氣之滔天。” 明 袁宏道 《戲作三星行送曹子野歸楚時予亦将歸裡》詩:“君既脂車,餘亦戒路。”
“戒路”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具體文獻或使用場景區分:
成語含義(現代常見用法) 由“戒”和“路”組成,:
“在人生道路上要時刻戒路,避免誤入歧途。”
古籍中的特殊用法 見于《南齊書》《舊唐書》等文獻,:
《南齊書》載:“登寅車而戒路”,意為準備車輛啟程; 袁宏道詩句:“君既脂車,餘亦戒路”,表達雙方各自出發。
補充說明:現代語境中多采用第一種解釋,第二種為古漢語用法。若涉及古文閱讀,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戒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可以拆分為“戒”和“路”。戒路的意思是讓人戒除壞習慣或不良行為,走上正确的道路。
拆分部首:戈(gē)和足(zú)
筆畫:戈-4畫,足-7畫
戒路這個詞是漢語詞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用于表達希望人們戒除惡習、改正錯誤,走上正确的道路。
戒路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戒路」。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和改革。戒路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可能不盡相同,但整體上保留了戒和路的基本含義。
1. 經過多年的戒路,他終于擺脫了賭瘾,重獲新生。
2. 面對人生困境,我們要勇敢面對,走上戒路。
1. 戒除:遵守自律,擺脫不良習慣。
2. 走路:行走的動作。
3. 戒律:限制和規定人們行為的準則。
1. 改過:改正自己的錯誤和不良行為。
2. 戒除:摒棄某種不良習慣或瘾好。
1. 堅持:持續不斷地進行某項行為或活動。
2. 放任:任由自己或他人行為,不加以幹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