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胯骨。 宋 歐陽修 《歲暮書事》詩:“跨鞍驚髀骨,數帶減腰圍。”
(2).指股骨。
髀骨(bì gǔ)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釋義:
現代解剖學定義
指人體下肢最大的長骨,即股骨(大腿骨)。它連接髋臼與膝蓋,是支撐身體重量和實現下肢運動的關鍵骨骼結構。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系統解剖學》教材。
傳統字義與古義
“髀”字本身指大腿或大腿骨。《說文解字》釋:“髀,股也。”段玉裁注:“髀者,股外也。”古代文獻中,“髀骨”即指大腿部位的骨頭。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康熙字典》。
文化典故與引申義
成語“髀肉複生”典出《三國志》,描述劉備因久不騎馬征戰,大腿贅肉漸生而感慨時光虛度,後喻人壯志未酬、虛度光陰。“髀”在此即指大腿。
來源:《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
相關術語
髀樞:指髋關節(股骨與髋骨連接處),見于《黃帝内經》。
髀骶(bì diàn):指股骨近端與骶骨相關的解剖區域。
來源:《黃帝内經·素問》;中醫骨傷科術語。
髀骨的核心含義為大腿骨(股骨),兼具解剖學專指性與曆史文化内涵。其權威解釋需結合現代醫學定義、古代字書溯源及經典文獻用例。
髀骨是中醫解剖學中的術語,其含義和現代解剖學中的股骨(大腿骨)相對應。以下是詳細解釋:
髀骨是人體下肢的重要骨骼,位于臀部與膝蓋之間,屬于長管狀骨。在中醫文獻中,髀骨也被稱為“大楗骨”“大腿骨”或“股骨”。它上端連接髋關節,下端參與構成膝關節,是支撐身體坐姿和行走的核心骨骼。
髀骨與尻骨(骶骨)、髁骨(可能指髋骨或股骨髁)形成“鼎足之勢”,共同維持坐姿穩定。
如需進一步了解髀骨相關疾病或中醫治療,可參考權威醫學平台或中醫典籍。
抱慚比物假事騁逐春榜大忌地磁極對問獨立獨王反忤風喻分顔膏場繡浍怪歎害殺寒徑何窮盒子菜交厝澆末教育處忌褊儆戢績望局地俊傑軍中無戲言寇竊快遞員狼牙拍攬客老牧老身龍虎節邏車冒越拿腔作調念奴嬌清耿耿氣吞山河鋭将散心閃肭十幹市閑疏數屬婁聳善條件亭宇銅駝同質武家樣忤作閑愁萬種香芬襄陵象飾陷師賢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