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慵立仗的意思、馬慵立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慵立仗的解釋

據《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載, 李 專權阻塞言路,“補闕 杜璡 再上書言政事,斥為 下邽令 。”因以語動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順不暇,亦何所論?君等獨不見立仗馬乎,終日無聲,而飫三品芻豆;一鳴,則黜之矣。後雖欲不鳴,得乎?’由是諫争路絶。”後因以“馬慵立仗”為貪戀祿位、不敢直言之典。 宋 陸遊 《感昔》詩:“馬慵立仗寧辭斥,蘭偶當門敢怨鋤。”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馬慵立仗”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于比喻貪戀官位、因畏懼失去利益而不敢直言進谏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唐代權臣李林甫專權時,為阻塞言路,曾以“立仗馬”作比告誡官員:立仗馬(皇家儀仗隊的馬)平日靜立無聲便能享受優厚待遇,一旦嘶鳴就會被淘汰。他借此威脅官員保持沉默,否則将遭貶斥。例如,補阙杜琎因上書言政事被貶為下邽令,李林甫以此例警示其他官員。

二、核心含義

三、文學引用

宋代詩人陸遊在《感昔》中曾用此典:“馬慵立仗甯辭斥,蘭偶當門敢怨鋤”,借以表達對官場壓抑直言風氣的感慨。

四、現代應用

如今可用于形容職場、社會環境中因畏懼權威或利益受損而選擇沉默的現象,強調對“趨利避害但喪失擔當”行為的批判性。


這一成語通過曆史事件和動物隱喻,深刻揭示了權力壓制下的人性弱點,兼具文學意蘊與社會批判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馬慵立仗

《馬慵立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馬匹行動懶散,不願意立即上陣作戰。

拆分部首和筆畫:馬(馬部首,4畫)、慵(忄部首,10畫)、立(立部首,5畫)、仗(人部首,7畫)。

來源: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中,用來形容士兵對軍事行動的不積極性。

繁體:馬慵立仗。

古時候漢字寫法:馬(馬)、懶(懶)、立(立)、仗(拓)。

例句:他被戰友戲稱為“馬慵立仗”,因為他總是不願意參與緊急戰鬥。

組詞:馬行空、立身行事、仗義疏財。

近義詞:懶散無為、慵懶無心。

反義詞:積極上進、勇往直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