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first month of autumn] 秋季的頭一個月,即陰曆七月
秋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秋。 三國 魏 曹植 《贈丁儀》詩:“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宋史·儒林傳二·胡旦》:“今年初秋至六年,鎮在 燕 分。”
初秋是漢語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專有名詞,指秋季的初始階段。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初秋特指"農曆七月,公曆8月至9月間的時段"(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這個時段在傳統節氣體系中對應立秋(8月7-9日)至白露(9月7-9日)之間。
從氣候特征分析,《辭海》記載初秋呈現"暑熱漸退,涼意始生"的過渡性特點,日平均氣溫從25℃逐步降至20℃,晝夜溫差增大至8-10℃(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第7版)。此時梧桐開始落葉,稻谷進入乳熟期,符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的物候特征。
古稱體系裡,初秋又稱"孟秋"(《禮記·月令》)、"早秋"(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爾雅·釋天》将其對應十二律中的夷則律(來源:中華書局《爾雅注疏》)。現代氣象學将初秋界定為"連續5天滑動平均氣溫≤22℃的初始時段"(來源:中國氣象局《氣候季節劃分标準》QX/T 152-2012)。
“初秋”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初秋指秋季的第一個月,又稱“孟秋”。在傳統曆法中對應農曆七月,而現代氣象學中通常指陽曆9月(部分資料提到8月7-9日的立秋節氣為初秋起點)。
古詩詞中常以初秋寄托季節變遷的感懷,例如:
注:若需了解不同曆法對初秋的具體時間劃分差異,可參考氣象資料(如、8)或古籍注解(如、5)。
安那其主義百腳旗暴師貝字博學多才曾經超短裙成衣崇事楚妃刺啓觝觸訪斷煩委法眼飛帛浮頭食衡陳橫戮紅豆鴻瑞忽剌八價例奸頑金鸱就祿舊石器時代酒在心頭,事在肚裡鞠室勞教勞師動衆了鳥連朝零淪六度六號莅祚艨沖牡蛤牛口盤術跑馬場譬方輕躁榮泰濡愞箑脯適野食魚遇鲭手寫死欲速朽讨頭踏跷替古人擔憂頹壓瓦罂為他人作嫁衣裳聞風而動小九九小心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