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蹴然的意思、蹴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蹴然的解釋

亦作“蹵然”。驚慚不安貌。《莊子·德充符》:“ 子産 蹵然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成玄英 疏:“蹵然,驚慚貌也。”《晏子春秋·谏上二》:“ 景公 飲酒酣,曰:‘今日願與諸大夫為樂飲,請為無禮。’ 晏子 蹴然改容曰:‘君之言過矣!’” 漢 賈誼 《新書·審微》:“ 宓子 蹴然曰:‘今年無麥,明年可樹。令不耕者得穫,是樂有寇也……令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年不息。’” 嚴複 《<古今文鈔>序》:“有訊於 復 者曰:‘……先生識之,三十年以往,吾國之古文辭殆無嗣音者矣。’ 復 蹴然應之曰:‘奚為其然也?客之為是憂也,其亦昧於存亡之理已。’”

亦作“蹵然”。恭敬貌。《禮記·哀公問》:“公曰:‘寡人憃愚冥煩,子志之心也。’ 孔子 蹴然辟席而對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是故仁人之事親也如事天,事天如事親,是故孝子成身。’” 鄭玄 注:“蹴然,敬貌。”《孟子·公孫丑上》:“或問乎 曾西 曰:‘吾子與 子路 孰賢?’ 曾西 蹵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趙岐 注:“蹵然,猶蹵踖也。先子, 曾子 也, 子路 在四友,故 曾子 畏敬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蹴然是漢語中表示恭敬不安狀态的形容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詞源、文獻用例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蹴"字本義為踩踏(《說文解字·足部》),引申為恭敬之态,《漢語大詞典》載其"通'蹙',表恭敬貌";"然"為形容詞詞尾,合指"局促不安的樣子"。該詞多用于表現古人在尊者面前的謙恭形态,如《莊子·秋水》載"蹴然易容",描述人物因敬畏而神色驟變的狀态。

二、語義特征

  1. 恭敬性:《禮記·哀公問》鄭玄注"蹴然,敬貌"強調其表敬功能
  2. 即時性:《墨子·公孟》"子墨子蹴然改容"突顯神态變化的迅速
  3. 謙抑性:《孟子·公孫丑上》"曾西蹴然曰"體現心理上的自我約束

三、現代應用 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如中華書局《莊子注譯》仍沿用該詞注釋古語。在禮儀場景中可替代使用,如"聽聞師長訓示,衆人蹴然肅立",既保留古雅韻味又符合現代語境。

(本文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312頁、《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198頁,文獻例證引自中華書局《諸子集成》系列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蹴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略有差異,綜合多部文獻可作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蹴然”讀作cù rán,本義指因驚訝、慚愧而表現出的不安神态。例如《莊子·德充符》中,子産被批評後“蹵然改容更貌”(臉色驟變),成玄英注釋為“驚慚貌也”。

二、文獻用例

  1. 表驚慚不安

    •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聽聞齊景公欲“為無禮”時“蹴然改容”,表現出對君主失禮的震驚。
    • 漢賈誼《新書·審微》中,宓子因擔憂百姓不勞而獲,以“蹴然”表達憂慮。
  2. 表恭敬莊重

    • 《禮記·哀公問》描述孔子回答魯哀公時“蹴然辟席而對”,鄭玄注為“敬貌”,強調禮儀中的肅穆态度。
    • 《孟子·公孫丑上》中,曾西提到子路時“蹵然”以表敬畏,趙岐注解為“蹵踖”(恭敬而不安)。

三、字形與引申

“蹴”字從“足”,本義為踩踏(如“蹴鞠”),引申為心理狀态的急促變化;“然”為形容詞詞尾。二字組合後,既可用于形容外在動作(如避席、改容),也可描述内在情緒波動。

四、注意語境差異

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

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疏,以更精準把握詞義演變。

别人正在浏覽...

白樓亭拜手笨瓜擘牋不退財産場規塵伏螭頭載筆黜黑叢戰澹懷颠風跌跌爬爬都講貳使放甲翻駡繁芿伏祠負諾戆大鼓琴谷粟壕塹戰胡越之禍菅蒯矯情幹譽解鋸金風玉露靖節徵士駿駮考尋克着襕笏爛若披掌老易了如馬欄丕時峭卓锲雕器範汽化啟設其時榷場局雀喜壤壤染茜散從官喪元升遐盛儀霜水瑣務談書條入葉貫銅界武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