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襴袍,執手闆。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供奉官紫衣入侍,後軍容使 楊復恭 俾具襴笏,宣導自 復恭 改作也。”
“襕笏”是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與儀态,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多見于唐宋時期典籍,如宋代王谠的著作中明确提及相關儀制變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語林》等曆史文獻。
《襕笏》(lán h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有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襕」和「笏」。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古代官員常佩帶的禮儀用品。
「襕」的部首是「衣」,拼音是「lán」,它有15個筆畫;「笏」的部首是「竹」,拼音是「hù」,它有11個筆畫。
「襕笏」的字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周禮》中的記載。在古代的禮儀場合中,官員們會佩戴襕笏來表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襕笏」的繁體字沒有明确的規定,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使用繁體字書寫。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以「襕笏」為例,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更加繁瑣,筆畫更多。
1. 官員端坐在主位上,手持襕笏,神态莊重,充滿着威嚴的氣息。
2. 在古代官員的眼中,襕笏是一種象征權力和尊嚴的重要物品。
1. 笏闆 (hù bǎn):古代官員用來敲擊地面以引起注意的一種用具。
2. 襕裢 (lán lián):古代華麗的衣物。
近義詞是指意思相近或相似的詞語。
「笏仗」(hù zhàng)是與「襕笏」意義相近的詞語,它們都是古代禮儀用品的代表。
反義詞是指意義相反的詞語。
「襕笏」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種特定的文化符號,沒有明确的對立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