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襕笏的意思、襕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襕笏的解釋

穿襴袍,執手闆。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四》:“供奉官紫衣入侍,後軍容使 楊復恭 俾具襴笏,宣導自 復恭 改作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襕笏”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專指性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詞源學與禮制文化角度解析。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該詞由“襕”和“笏”兩個語素構成:

  1. 詞素解析

    “襕”指古代士人服飾中的襕衫,其形制為上衣下裳相連,膝部加橫襕,始見于唐代《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的官員常服制度。

    “笏”為古代臣僚朝會時手持的記事闆,《禮記·玉藻》載“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材質依官階分為玉、象牙、竹木等。

  2. 整體詞義

    “襕笏”合用特指古代官員的服飾與禮器,引申為官職身份的象征。明代王世貞《觚不觚錄》中“文武諸臣,襕笏趨跄”即描述官員着官服持笏闆參與朝儀的場景。

  3. 禮制關聯性

    《宋史·輿服志》記載,宋代七品以上官員需“服绯襕,執象笏”,将“襕笏”納入國家典章制度,成為區分官階的核心标識物。該制度影響延續至明清時期。

  4. 文化意象延伸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考證指出,“襕笏”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仕途抱負的意象載體,如陸遊詩句“當年襕笏谒蓬萊”即以服飾禮器代指入仕經曆。

(本文釋義綜合參考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研究》等權威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襕笏”是古代官吏朝會時的服飾與儀态,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二、曆史背景

三、文獻參考

該詞多見于唐宋時期典籍,如宋代王谠的著作中明确提及相關儀制變化。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語林》等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雅谙委餅爐博徒殘帙草麻長從臣寮傳爵襲紫縒綜刀把嶝石調一低落第一手督亢二三子分甘同苦風光月霁賦斂鴿籠公論官駕化馳黃金約華清池溫泉畫翟彙報會簡籍郊逆九乳拒之門外刻薄科策令問理人輪路羅裙鷗浮鹭立砰輷霹靂琴清淑青鎖闱青土秦隴熱地上蝼蟻上造燒當沙蒸失陪試片水令熟漆殊說太平鼓王牌烏寶無根之木,無源之水系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