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陶潛 。 東晉 大詩人。字 元亮 ,私谥 靖節徵士 。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詢諸友好,宜諡曰 靖節徵士 。”亦稱“ 靖節先生 ”。 唐 趙嘏 《贈桐鄉丞》詩:“若教 靖節先生 見,不肯更吟《歸去來》。”亦省作“ 靖節 ”。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獻首祭告》:“早知道禍機隱伏,誰羨着掛冠歸,便做了 子陵 、 靖節 也來追。” 明 無名氏 《傍妝台·歸隱》套曲:“功名未遂身先喪,總不如 靖節 歸來 五柳莊 。”
“靖節徵士”是中國古代對著名隱逸詩人陶淵明的尊稱,這一稱號蘊含深厚的文化内涵與曆史評價,需從字義、曆史背景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解析:
靖節
“靖”本義為安定、平定(《說文解字》:“靖,立竫也”),引申為謙恭、使秩序井然;“節”指氣節、操守(《論語·泰伯》:“臨大節而不可奪也”)。二字合稱“靖節”,意為堅守清高淡泊的志節,保持人格的獨立與尊嚴。陶淵明辭官歸隱後,友人私谥其為“靖節”,表彰其“貞志不休,安道苦節”的精神。
徵士
“徵”指朝廷征召,“士”為知識分子。“徵士”特指受朝廷征召卻拒絕出仕的隱士(《後漢書·黃憲傳》:“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陶淵明曾多次拒絕劉宋政權的征辟,故得此稱。
陶淵明生活于東晉末至劉宋初(約365-427年),時局動蕩,門閥政治腐敗。他先後任江州祭酒、彭澤令等職,終因“不為五鬥米折腰”而辭官歸田(《晉書·陶潛傳》)。其詩作如《歸去來兮辭》《飲酒》系列,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意象,構建了田園詩的美學範式,更以“靖節”精神成為士大夫“仕隱抉擇”的典範。
唐代王績、白居易,宋代蘇轼等均推崇陶淵明的人格與文學成就。蘇轼評其:“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東坡題跋》)。梁啟超更稱其為“六朝第一流人物”。“靖節徵士”遂成中國傳統文化中“高潔隱逸”的符號化表達,象征知識分子對獨立精神與道德理想的堅守。
主要參考文獻:
“靖節徵士”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私谥,主要用于表彰其人格與生平。以下是詳細解釋:
擴展閱讀:陶淵明的歸隱生活與詩歌創作(如《歸去來兮辭》《飲酒》系列)可結合其谥號内涵進一步理解。
白發白閣版纏保結邊戈弊象燦爛超躍宸襟吃監刺紙大姜倒頓盜鐘掩耳大蒐豆醬對外間接投資風書負屈含冤改天攻雠管鮑之交過命翰墨筵好心辦壞事河東話把戲環鈎禍福無門人自召見卒勦竊诘駁即立袀玄駏驉坤育燎漿泡靈螭厘謝麥克風毛宗墓厲平動遷地缱绻司切字親要屈矯繞繞忍恥省吃儉用式幹時務策鼠肚鷄腸沓墨挑治亭隧聞信箾蔘謝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