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節徵士的意思、靖節徵士的詳細解釋
靖節徵士的解釋
即 陶潛 。 東晉 大詩人。字 元亮 ,私谥 靖節徵士 。 南朝 宋 顔延之 《陶徵士诔》:“若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詢諸友好,宜諡曰 靖節徵士 。”亦稱“ 靖節先生 ”。 唐 趙嘏 《贈桐鄉丞》詩:“若教 靖節先生 見,不肯更吟《歸去來》。”亦省作“ 靖節 ”。 明 無名氏 《鳴鳳記·獻首祭告》:“早知道禍機隱伏,誰羨着掛冠歸,便做了 子陵 、 靖節 也來追。” 明 無名氏 《傍妝台·歸隱》套曲:“功名未遂身先喪,總不如 靖節 歸來 五柳莊 。”
詞語分解
- 靖節的解釋 見“ 靖節徵士 ”。
- 徵士的解釋 .指不接受朝廷征聘的隱士。 漢 蔡邕 《陳太丘碑文》:“徵士 陳君 ,禀嶽瀆之精,苞靈曜之純。”《文選·顔延之<陶征士诔>》:“有 晉 徵士, 尋陽 陶淵明 ,南嶽之幽居者也。” 張銑 題注:“ 陶潛
網絡擴展解釋
“靖節徵士”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私谥,主要用于表彰其人格與生平。以下是詳細解釋:
1.詞語構成與基本含義
- 靖節:指“安定節操”,象征陶淵明堅守清高品格的志向。另有解釋認為“靖”含“顯志”之義,體現其歸隱以明志的選擇。
- 徵士:指“被朝廷征召而不就的士人”,強調陶淵明多次拒絕出仕、歸隱田園的經曆。
2.曆史背景與出處
- 該谥號由南朝宋文人顔延之在《陶徵士诔》中提出,經陶淵明友人商議後确定,旨在概括其“寬樂令終之美,好廉克己之操”。
- 陶淵明曾任彭澤令等小官,後因厭惡官場腐敗而歸隱,躬耕田園,這一生平與其谥號高度契合。
3.文化意義
- 作為中國古代隱逸文化的代表符號,“靖節徵士”不僅是對陶淵明個人的贊譽,也成為後世文人标榜高潔品格的典範。
- 唐代詩人趙嘏等曾引用此稱,如“若教靖節先生見,不肯更吟《歸去來》”,進一步強化其文化意象。
4.常見誤解辨析
- 需注意“靖節徵士”是專指陶淵明的稱號,而非泛指忠義之士(如個别網頁誤釋)。其核心在于“不仕守節”,而非單純忠誠。
擴展閱讀:陶淵明的歸隱生活與詩歌創作(如《歸去來兮辭》《飲酒》系列)可結合其谥號内涵進一步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靖節徵士》的意思
《靖節徵士》是一個成語,表示贊美、崇敬忠節之士。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靖節徵士》的部首拆分為革、目、士,共5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靖節徵士》的來源不明,它在古代文獻中已經有所記載。在繁體字中,靖節徵士的部首為革、目、士,字形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靖節徵士的字形與現代漢字基本相同。
例句
他是靖節徵士,為國家的利益毫不猶豫地犧牲了自己。
組詞
組詞:靖國、節制、徵稅、士兵。
近義詞
近義詞:忠勇無畏、奉國家為重、守節不移。
反義詞
反義詞:背叛國家、無節操、盲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