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論學問。《南史·明山賓傳》:“ 齊明帝 不重學,謂 祏 曰:‘聞 山賓 談書不輟,何堪官邪?’”
“談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講論學問,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指讨論、研習書籍中的學問或思想,強調學術交流或知識探讨的過程。該詞常見于古籍,如《南史·明山賓傳》記載齊明帝曾言:“聞山賓談書不辍,何堪官邪?”,側面反映古代對專注學問者的态度。
語境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談書”可引申為對書籍内容的深度讨論,例如讀書會、學術研讨等場景。需注意與“說書”(講述故事性内容)區分,後者更偏向娛樂性表達。
文化意涵
該詞隱含對學問的尊重與追求,尤其在古代重仕途輕學術的背景下,凸顯學者堅持治學的精神。如齊明帝不重視學問,卻以“談書不辍”質疑明山賓的為官能力。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南史》等史料。
談書是指對書籍談論、讨論的行為或者内容。談書可以是書評、讀書筆記、閱讀心得等,也可以是人們之間對于某本書的交流和分享。談書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對書籍的理解和認識,促進讀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
談(tán)的部首是讠,共4畫;書(shū)的部首是并,共10畫。
談書一詞源于漢語,是由“談”和“書”兩個漢字組成。在繁體字中,談書分别為「談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談書在古時的寫法為「談書」。
1. 他們聚在一起談書,分享他們最近閱讀的好書。
2. 老師鼓勵學生們積極參與談書活動,提高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書評、讀書筆記、書友、書籍、圖書館、書架、書籍推薦、書攤
談論書籍、書談、書談會、書評交流
不談書、沉默、不閱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