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y attention to] 留意;用心
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孔子家語·緻思》
(1).留意;在意。《孔子家語·緻思》:“有一丈夫方将厲之, 孔子 使人并涯止之……丈夫不以措意,遂渡而出。”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三:“所謂五十許字者,在南面稍平處,人所常摹,其三面殘缺,人不措意。” 魯迅 《書信集·緻楊霁雲》:“大約這種文章,在身受者,最初是會憤懑的,後來經驗一多,就不大措意,也更無憤懑或痛苦。”
(2).用心。《魏書·崔鴻傳》:“ 鴻 弱冠便有著述之志,見 晉 魏 前史,皆成一家,無所措意……乃撰為《十六國春秋》。”
(3).指詩文的立意。 唐 皎然 《詩式·詩有五格》:“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黜入第二格。” 宋 許顗 《彥周詩話》:“兵火間散辭不可復得,略記其叙數句,以見其措意如此。”
措意是漢語中的書面語動詞,指人在處理事務時對某方面特别留意或用心謀劃。該詞最早見于《漢書·王莽傳》,其中“措意”表示“着意、留意”的行為狀态。
從詞義結構分析,“措”本義為“放置、安排”,引申為“處理、籌劃”;“意”指思想、意圖。二字組合後,強調通過主觀意識的規劃達到特定目的。例如宋代陸遊《老學庵筆記》中“措意深遠”,即形容思慮周密、謀劃周全的思維狀态。
現代漢語中,“措意”多用于正式語境,如學術研究需“措意于文獻考據”,或政策制定需“措意民生保障”。其近義詞包括“留意”“着意”,反義詞則為“疏忽”“漠視”。在語法功能上,常作謂語或賓語,如“未曾措意”“措意不深”等表達形式。
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着意;留意”,《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則标注為“對某事特别用心”。這些釋義均體現該詞在語義上兼具主動關注與策略性思考的雙重特征。
“措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進行解析:
“措”字本義為“安放、處理”(如“手足無措”),與“意”結合後,整體強調對事物的關注或處理時的專注态度。需注意其與“錯意”(誤解)在發音和含義上的區别。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中的相關條目。
瘢夷備忘録陂澤怭怭布指柴毀長發出發點出爐丹鳳舄丹青樹頂絲趸柱粉荔橄榄國姻活眼兼副绛紗幔奸朋九道眷焉克敏孔聃靈桃镂脂翦楮門衛綿濛冥分南極潇湘迫迮乾筆椌楬佥然伽伽輕飏;輕揚青衣奇秀取而代之軟檐沙魚鞘省便生做睗睒刷扮水傀儡嘶嘯遂許遬濮肅齊太子港條葉同氣連枝兔齧完足微素五果武試下調細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