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兔子咬過的草。《淮南子·說林訓》:“兔齧為螚。” 高誘 注:“兔所齧草,靈在其心中,化為螚,一説,兔齧,蟲名。”
2.病名。足跟部的癰疽。其狀如為兔所齧,故名。《靈樞經·癰疽》:“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兔齧(tù ni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指兔子用門齒啃食草木的行為。《說文解字》釋“齧”為“噬也”,強調啃咬動作。兔類因門齒持續生長,需通過啃咬硬物磨牙,故“兔齧”生動體現其習性特征。
指代一種草本植物,學名Lapsana apogonoides,屬菊科。其葉形細長似兔齒,民間稱“兔齒草”或“兔齧草”。《本草綱目》載其可入藥,性涼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
即“地倉穴”(ST4),位于口角外側。古醫籍《針灸甲乙經》稱其為“兔齧”,因穴位處肌肉咬合時形如兔齧物。該穴主治口角歪斜、流涎等面部疾患,現代臨床常用于面神經麻痹治療。
“兔齧”亦見于文學典故,如《史記》以“兔齧堤潰”喻小患釀大禍,警示防微杜漸。
參考資料
“兔齧”(也寫作“兔齧”)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中醫文獻,通過形象類比(瘡口形狀如兔齧)命名病症,體現了古人對疾病特征的觀察與歸納。如今“兔齧”一詞多用于中醫古籍研究或學術讨論中,日常使用較少。
暗事百無聊賴寶護包衣種子罷弱表壯不如理壯殘杯冷炙稱績騁肆出風頭帶職打攔大顯身手達照颠子貂帽凍傷對酌費隱佛燈富捷觀者如織鬼摸腦殼蠱氣蟪蛄昏暈胡坐姬仆救鬥九子局頓爵踴鲙鲈曠日離久阆宮樂萬連路麟趾褭蹏沒出産眄視平産琵琶别抱上祿善女人善堂市朝釋詞肆既絲織品廋人談空説幻題扁威罰吳承恩象胥響震崤底嘯聚山林狎俗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