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兔子咬過的草。《淮南子·說林訓》:“兔齧為螚。” 高誘 注:“兔所齧草,靈在其心中,化為螚,一説,兔齧,蟲名。”
2.病名。足跟部的癰疽。其狀如為兔所齧,故名。《靈樞經·癰疽》:“發於脛,名曰兔齧,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兔齧”(也寫作“兔齧”)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中醫文獻,通過形象類比(瘡口形狀如兔齧)命名病症,體現了古人對疾病特征的觀察與歸納。如今“兔齧”一詞多用于中醫古籍研究或學術讨論中,日常使用較少。
兔齧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彙,由"兔"和"齧"兩個字組成。
"兔"字的部首是"⺠",總共有六畫。
"齧"字的部首是"齒",總共有十二畫。
兔齧這個詞來源于中文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句:“兔齧草根,馬嘶芳草。”
這句詩意味着兔子在吃草根,馬在芳草叢中嘶鳴。其中的“兔齧”形象地描述了兔子在吃草的場景。
兔齧的繁體字為"兔齧",沒有變化。
古代的漢字寫法和現代寫法有所不同,但是兔齧的字形在古代并未發生改變。
1. 兔齧着草根,悠閑地享受午後的陽光。
2. 馬嘶芳草,兔齧草根,原野上的生機盎然。
兔子、齧牙、齧鼠、齧食等。
兔啃、兔咬、兔嚼等。
草根、馬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