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毀的意思、柴毀的詳細解釋
柴毀的解釋
謂居喪哀甚,瘦損如柴。 唐 楊炯 《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太夫人薨,公每哭嘔血,杖而後起。上見公柴毀,泣曰:‘朕遂不識卿,卿事朕君父一緻,遂至於滅性,可謂孝子。’”《新唐書·膠東王道彥傳》:“荷土就墳,躬蒔松柏,偃廬柴毀,雖親友不復識。”參見“ 柴毀骨立 ”。
詞語分解
- 柴的解釋 柴 á 燒火用的草木:柴草。柴火。柴門。火柴。木柴。 燒柴祭天:“柴于上帝”。 瘦,不松軟:柴雞。柴心兒。 姓。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毀的解釋 毀 ǐ 破壞損害:毀滅。毀害。毀棄。銷毀。 燒掉:燒毀。焚毀。 把成件的舊東西改造成别的東西:一張舊桌子毀成兩個小凳子。 诽謗,說别人的壞話:毀謗。毀譽。诋毀。 譽 筆畫數:; 部首: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柴毀”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hái huǐ,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權威性綜合判斷:
一、主流含義(源自高權威文獻)
指因過度哀痛導緻身體消瘦如柴,多用于描述古代喪禮中的極端悲痛狀态。
- 典源:唐代楊炯《中書令汾陰公薛振行狀》記載,薛振因喪母悲痛到“柴毀”狀态,需拄杖才能站立,甚至被皇帝感歎“滅性”(危及生命)。
- 延伸用法:常與“滅性”連用為成語“柴毀滅性”,強調因喪親哀傷過度而形銷骨立、危及健康的狀态。
二、其他解釋(低權威文獻)
部分現代資料将其解釋為“因小事毀大事”(如因柴火管理不善引發火災),但這種用法缺乏古籍佐證,可能是望文生義的引申。
使用建議
- 文學/曆史場景:優先采用“居喪哀毀”的本義,注意結合上下文。
- 現代比喻:若需表達“因小失大”,建議使用更通用的成語(如“因噎廢食”),避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柴毀這個詞是指破壞、毀滅的意思。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木”是旁字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而“火”是火字旁部首,表示與火有關。它的筆畫數為7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柴毀的寫法與現代相比有所不同。在繁體字中,柴毀的寫法為「柴毀」。古代漢字寫法通常更加簡練,字形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柴毀的例句:
1. 他無情地将那座房子柴毀了。
2. 這場火災将整個村莊都柴毀了。
3. 我們不能讓激情柴毀我們的友誼。
與柴毀相關的組詞可以有:柴火、毀滅、破壞等。
與柴毀近義的詞有:焚毀、燒毀、銷毀等。
與柴毀反義的詞有:修複、恢複、保護等。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