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aste time as ****** faltering steps] 時間白白地去;虛度光陰
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晉書·周處傳》
白日忽蹉跎,驅馬複來歸。——三國 魏· 阮籍《詠懷詩》
日月蹉跎
(2) [slip and fall;take a wrong step in life]∶失足
(1).失足。《楚辭·王褒<九懷·株昭>》:“驥垂兩耳兮,中坂蹉跎。” 洪興祖 補注:“蹉跎,失足。”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正始寺》:“若乃絶嶺懸坡,蹭蹬蹉跎。”
(2).失時。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五:“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種胡荽》:“蹉跎失機,則不得矣。”
(3).衰退。 唐 白居易 《續古詩》之七:“容光未銷歇,歡愛忽蹉跎。” 唐 薛逢 《追昔行》:“嘆息人生能幾何,喜君顔貌未蹉跎。”
(4).失意;虛度光陰。 南朝 齊 謝朓 《和王長史卧病》:“日與歲眇邈,歸恨積蹉跎。” 唐 李颀 《放歌行答從弟墨卿》:“由是蹉跎一老夫,養雞牧豕東城隅。” 清 周準 《塞下曲》:“持籌絶域感蹉跎,沙塞年年漫枕戈。”
(5).參差不齊貌。 漢 蔡邕 《協和婚賦》:“既臻門屏,結軌下車,阿傅禦豎,雁行蹉跎,麗女盛飾,曄如春華。”
(6).阻撓。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五娘牛小姐見面》:“他要辭官被我爹蹉跎。”
“蹉跎”是一個漢語雙音節合成詞,讀音為cuō tuó,屬于聯合式結構,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語素“蹉”與“跎”組合而成。該詞最早見于魏晉南北朝文獻,具有兩層核心含義:
虛度光陰的失意感
《現代漢語詞典》指出,“蹉跎”表示“光陰白白地過去”,常與“歲月”“年華”等時間性詞語搭配,例如“蹉跎半生”“蹉跎歲月”。這一用法源于《晉書·周處傳》中“欲自修而年已蹉跎”的記載,表達因錯失時機而産生的悔恨情緒。
困頓坎坷的人生境遇
《漢語大詞典》收錄其引申義為“失意、困頓”,常見于古代詩文。例如唐代白居易《答故人》中“見我昔榮遇,念我今蹉跎”,即用“蹉跎”暗喻仕途不順的境況。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書面語或文學創作。
從詞源演變看,“蹉跎”原指“失足跌倒”的具體動作,如西晉左思《詠史》詩“蹉跎不得進”即用本義。至唐宋時期逐漸虛化,引申為時間與境遇的雙重失落,這一語義轉變在《說文解字注》中亦有佐證。
當代語言應用中,“蹉跎”多保留時間虛度義,常作謂語或定語。例如魯迅《彷徨·祝福》中“便終至于蹉跎”,生動刻畫出人物命運的空耗狀态。需注意的是,該詞含較強自責色彩,與中性詞“虛度”存在情感濃度差異。
“蹉跎”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參考(搜狗百科)、(《晉書》及詩詞解析)等來源。
鞭驽策蹇賓閣傧贊伯氏不了而了差争笞杖徒流辭不達意雕衰镝銜凡物霏細鳳冠霞帔諷怨俘級更衣曲耕則問田奴拱璧瑰珉寒點壺峤胡坐賈誠畸鬼舉炊苦慮泠洌靈巫籠侗落産羅绫内羞砰鍧嫳屑破顔遣流謙幼輕脆遒密權戚忍節商氣少年先鋒營神不收舍沈子視如草芥釋言殊鄰摅望司令部四下松仁速途尪弊為力相廁香莼憢啬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