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孟子·離婁下》:“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後因以“視如草芥”比喻極端輕視。 宋 洪邁 《容齋三筆·北狄俘虜之苦》:“引能樂者使奏技,酒闌客散,各復其初,依舊環坐剌繡。任其生死,視如草芥。”
“視如草芥”是一個漢語成語,字面意為“将某物看作野草和芥菜籽”,比喻對人或事物極端輕視、毫不在意。該詞最早見于《孟子·離婁上》中的“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指君主若輕視臣民,臣民亦會以敵意回應,體現中國古代“君臣互待”的倫理觀。
從語義結構看,“草”與“芥”均為低賤植物,疊加使用強化了“價值極低”的貶義色彩。《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極端輕視,毫不顧惜”,強調主觀态度上的蔑視。例如《資治通鑒》中“權臣視百姓如草芥”的用法,即指統治者對民衆生命的漠視。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常用于批評對重要事物缺乏基本尊重的行為,如“企業不可視環境責任如草芥”(《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用例)。其近義詞“視如敝屣”“棄若敝屣”均含貶斥意味,反義詞則為“視若珍寶”“奉若圭臬”。
在文化内涵層面,成語折射出農耕文明中“草木”與“珍寶”的二元價值判斷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成語源流大辭典》指出,該詞“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命尊嚴的倫理要求”,具有警示世人尊重事物内在價值的教化功能。
“視如草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語境用法,可參考《孟子》原文或權威詞典。
八千裡路雲和月賓署碧筒杯不圖不幸而言中不直一錢成粒綢絹辭場麤人打并登頓雕流斷還歸宗反躬自責疙瘩湯黑晶黑翳豁勁徑節竟天金毛錦素卷罵開廣康濟鐮尾劉氏冠龍翔羅蘭魯陽麾戈木位女售貨員扁枯偏徇埤狹遷厝棄群臣賞好少憩射捍攝像機市虎史例食物鍊水伯私肥他每同符同感推方為複惟所欲為碨柍文情五虎纖芒獻民限齊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