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決節制。 明 唐順之 《與二弟正之書》:“汝在家若能忍節嗜慾,痛割俗情,振起十數年懶散氣習,将精神歸併一路,使讀書務為心得,則與在山中何異。”
“忍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1. 發音與基本含義
拼音為rěn jié,核心含義為“堅決節制”,強調在面對欲望或外界幹擾時保持自我約束。
2. 詳細解釋
指通過忍耐來克制個人欲望或不良習慣,尤其在困境中堅守原則。例如明代唐順之在《與二弟正之書》中勸誡弟弟:“若能忍節嗜欲,痛割俗情,振起懶散氣習”,即通過節制欲望來專注學習。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修養或道德自律,如抵制享樂誘惑、克服拖延習慣等。部分語境中可延伸為“堅守節操”,但主要側重行為層面的節制。
4. 注意區分
需與“忍辱負重”等成語區分。該詞更強調主動克制而非被動承受,且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
參考資料說明
以上解析綜合了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3、5),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6-8)因内容重複未單獨标注。完整出處可通過對應網頁鍊接查看。
忍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忍耐節儉、節制消費。它的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 殳(shū),總共有9個筆畫。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尚書·虞書·陶唐氏》:“執大節,忍小節,是謂王聰明。”這裡的“執大節”和“忍小節”都是指在經濟上遵守節儉、克制消費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忍節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不發生變化。
古代漢字對忍節的字形寫法有所不同,如在《說文解字》中将其寫為“忈節”,《康熙字典》中寫為“忈節”。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于古代對漢字結構和字形的認知有所差異。
1. 他生活節儉,一直忍節保存下來的錢買了一輛新車。
2. 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應該忍節過日子。
1. 忍辱:忍受******、委屈。
2. 忍苦:忍受艱苦、辛勞。
1. 節儉:節約、儉省。
2. 省儉:節省開支、限制使用。
奢侈:鋪張浪費、過于豪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