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腿而坐。《後漢書·五行志一》:“ 靈帝 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與杜甫在詩歌上的交往》:“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盤腳坐叫‘胡坐’,是外來的坐法。” 郭沫若 《海濤集·我是中國人》:“偶爾也負嵎在草席上胡坐一下,但鎮靜不了好一會,又隻好起來盤旋着。”
“胡坐”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坐姿,具有獨特的文化内涵和曆史背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胡坐指雙腿交叉盤起、膝蓋高于臀部的坐姿,常見于古代文人雅士中。這種姿勢要求身體保持平衡,不同于傳統的席地跪坐,而是更接近外來的坐法。
起源與傳播
胡坐最初可能受胡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影響,東漢時期已流行。例如《後漢書》記載,漢靈帝喜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
唐代閻立本《曆代帝王圖》中,陳宣帝的坐姿即為此類,說明其被上層社會接受。
外來文化的體現
郭沫若指出,胡坐是“外來的坐法”,與中原傳統跪坐形成對比,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痕迹。
日本稱胡坐為“阿姑拉”(原指天子坐台),可能與傳入日本後的演變有關。
說明: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典籍、現代學者研究及文化考據,完整信息可參考《後漢書》、郭沫若《李白與杜甫》等文獻來源。
《胡坐》是指一種特殊的坐姿,即盤腿而坐,腳跟放在大腿上,因其形狀與胡人坐姿相似,故稱為胡坐。這種坐姿在東亞地區較為常見,特别是日本和韓國。
《胡坐》的拆分部首是月,筆畫數為十一畫。
《胡坐》一詞的來源較為有趣。古時,中國人對于西域地區的人民并不了解,所以對他們的坐姿産生了好奇和懷疑。以盤腿而坐的方式在漢朝時期就開始流行,這被稱為“坐蠻”或“樂蠻坐”。後來,隨着曆史的演變,這種坐姿被稱為“胡坐”。
《胡坐》的繁體字為「胡坐」。
在古時漢字書寫中,對《胡坐》一詞的表示有些差異。例如,曹操所寫的《胡子詩》中,将《胡坐》寫作「軤坐」。
1. 他習慣于在家中胡坐看電視。
2. 經常長時間胡坐會對身體不好。
1. 胡亂坐:隨意坐下,不顧形象。
2. 胡作非為:指恣意妄為、做出不道德或違法的行為。
盤膝坐、盤坐
端坐、直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