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馬俑的意思、兵馬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馬俑的解釋

[terracotta warriors and horses] 用泥土和木頭制作的士兵和戰馬的全身塑像,作為隨葬品列隊排在墓穴裡;特指在西安附近的秦始皇墓裡出土的兵馬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馬俑是中國古代墓葬雕塑藝術的重要代表,指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陶制士兵、戰馬及戰車的統稱。從漢語詞典與曆史文化角度,可從以下層面解析其含義:

  1. 字詞構成與基本釋義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俑”指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人形器物。結合“兵”“馬”二字,特指以軍事元素為主題的殉葬陶像。《辭海》将其定義為“模仿軍隊編制的隨葬陶俑群”,體現古代“事死如事生”的喪葬觀念。

  2. 曆史功能與象征意義

    據陝西省文物局研究,兵馬俑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陵地下軍陣的象征,旨在護衛帝王死後權威。其規模與寫實風格反映了秦代軍事制度與社會組織結構(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2024)。

  3. 工藝特征與考古價值

    每件陶俑高度在175-200厘米之間,采用分體燒制、局部彩繪工藝,面部特征具個性化差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指出,已發掘的三個陪葬坑共出土陶俑8000餘件,兵器數萬件,為研究秦代冶金、服飾及軍事史提供實證。

  4. 文化符號的現代延伸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将兵馬俑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稱其為“公元前3世紀東亞雕塑藝術的典範”(UNESCO官網遺産名錄)。當代語境中,“兵馬俑”已成為中華文明象征符號,常見于跨文化交流與藝術創作中。

網絡擴展解釋

兵馬俑是中國古代墓葬雕塑的傑出代表,特指秦始皇陵中陪葬的陶制士兵、戰車及戰馬俑群。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曆史背景與定義

  1. 替代人殉的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人殉制度逐漸被陶俑取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采用大規模陶俑陪葬,标志着殉葬文化的變革。
    兵馬俑即用陶土制成士兵、戰馬、戰車等形狀的殉葬品,代表“以俑代人”的最高水平。

  2. 地理位置與歸屬
    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裡處,是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規模與構成

  1. 數量與分類
    目前已發掘的坑道中,一號坑面積達14,260平方米,包含6000餘件陶俑,涵蓋士兵、将領、騎兵等不同角色。
    俑群按軍陣排列,再現秦朝軍事編制,戰車、兵器(如戈、劍、弩)等細節高度還原。

  2. 制作工藝
    陶俑平均身高1.8米,面部特征、發型、服飾均個性化塑造,甚至保留彩繪痕迹,展現秦代制陶與雕刻技術的高超水平。

三、藝術與文化價值

  1. 寫實主義風格
    每個陶俑的五官、表情、甲胄紋路均獨一無二,例如軍吏戴長冠、士兵發髻多樣,體現秦代社會等級與軍事制度。

  2. 世界遺産地位
    1974年發現後,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為研究秦代曆史、軍事及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

四、發現與保護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秦始皇陵博物院官網或權威考古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期棗敗敝幫派寶翫贲赉不目差夫稱铊吃幹飯錘鍊吹筒錯遌大金川鼎器東家孔子對籴負羽公門桃李行郵稅寒玉赫赫英名何如鶴上人砉剨黃葵積谷防饑金貂浸劑肌劈理解集鎮決一死戰枯桑良莠淆雜迷敗滅弗得拍岸潘多拉岐出輕賤啓移栖止鵲洲潤澤三洲唦啞聲淚俱發神仙浮屠釋迦食用受禅碑手疏庶甿損撤桃源路完竣響朗香獸現疾說法羨田暇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