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命谥的意思、命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命谥的解釋

所賜谥號;給予谥號。《國語·楚語上》:“昔先大夫 子囊 違王之命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将來,刊載不朽。”《通志·谥略一》:“立謚之意,本為昭穆;命謚之義,取於尊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命谥”是古代中國君主制度中特有的禮儀制度,指帝王、貴族或功勳卓著者去世後,由朝廷根據其生平事迹與道德評價,通過特定程式賦予的稱號。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貫穿于封建社會的禮法體系,既是社會倫理的體現,也是曆史評價的重要載體。

一、定義與構成

“命谥”由“命”與“谥”二字組成。“命”指官方授予的權威性指令,“谥”即谥號,是對逝者一生功過的總結性評價。根據《漢語大詞典》,“谥”的本義為“行之迹也”,即通過稱號記錄人生軌迹。例如,周文王谥“文”,強調其文治教化;隋炀帝谥“炀”,則含貶斥其暴虐之意。

二、曆史源流與程式

據《周禮·春官》記載,命谥需由太史負責拟定,經君主或禮官審議後頒布。漢代以後,形成“上谥”(褒揚類,如“文”“武”)、“中谥”(同情類,如“懷”“愍”)、“下谥”(批判類,如“厲”“炀”)三類體系。唐代《谥法解》規定,谥號須符合“谥以尊名,節以一惠”的原則,即僅突出一項核心德行。

三、文化意義與争議

命谥制度承載着“蓋棺論定”的史學觀,如《逸周書·谥法解》強調“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體現儒家“以名正實”的思想。但該制度亦存在主觀性,如宋代司馬光曾批評部分谥號“名實相違”,明代張居正更因死後被追奪谥號,暴露了政治鬥争對谥法的幹擾。

網絡擴展解釋

“命谥”是古代中國禮儀制度中的特定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帝王或朝廷對已故貴族、大臣等人物賜予的谥號,以總結其生平功過或德行。該詞既可表示“所賜谥號”這一稱號本身,也可指“給予谥號”的行為。

2. 曆史背景與用途

3. 文獻例證

4. 結構與延伸
“命”指帝王自上而下的賜予,“谥”則是評價性稱號,合稱體現古代禮法中對身份與道德的規範。部分文獻(如《蜀志》)也将其引申為對功德的系統性總結。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谥號分類或制度演變,可參考《通志·谥略》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蚌珠镚子兒不食之地不王才華橫溢出服翠車谠謀黨委踶蹶耳聞目染翡翠焚黃枸木骨捱捱刮面黑頓頓恒沙華貫骅駵輝烈混通焦拳解心集枯金舠久袴救治拘缧亢熱拉折麟瑞綠草如茵嫚逆綿羃蓦駮木栓平安符清風明月侵掠雀角若無其事灑淚雨三語山陰乘興省闱牲用刷卷太守屠爛屯街塞巷吞沒望雲亭亹亹穆穆五更調相顧崄要枭捷小叙觿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