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凍。 唐 王泠然 《蘇合山賦》:“素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 唐 裴度 《律中黃鐘賦》:“外去涸沍之節,内見發生之理。” 唐 陳至 《薦冰》詩:“淩寒開涸沍,寝廟緻精誠。”
“涸冱”是一個書面語詞彙,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該詞多見于唐代詩文:
作為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古典文學或書面表達中。其意境多與寒冷、凝固相關,可引申為事物停滞或閉塞的狀态。
(注:相關古籍例句及字義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辭書)
涸冱(hé hù)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涸和冱。
涸的部首是水(氵),涸的筆畫數為四畫;冱的部首是冫,冱的筆畫數為四畫。
涸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其繁體字為凁。在古時候,涸的寫法與現在相似,但字形略有差異。
這個詞的例句:他們經過的地方變得一片涸冱,看不到一點水迹。
涸冱可以與其他字組詞,如:涸澤而漁、涸魚得水。
涸的近義詞有:枯竭、幹涸、幹枯。
涸的反義詞有:濡濕、潤澤、充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