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樸的意思、鈍樸的詳細解釋
鈍樸的解釋
質樸。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 劉越石 曰:‘夫子悲獲麟,西狩泣 孔丘 。’雖有意緒,辭亦鈍樸矣。”
詞語分解
- 鈍的解釋 鈍 (鈍) ù 不鋒利,不快,引申為不順利:這把刀真鈍。成敗利鈍。 笨,不靈活:鈍滞(a.遲鈍呆滞;b.不鋒利)。遲鈍。愚鈍。拙嘴鈍舌。 快利銳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 樸的解釋 樸 (樸) ǔ 沒有細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飾:樸素。樸實。樸厚。樸質。 樸 ò 落葉喬木,葉橢圓形,上部邊緣有鋸齒,花細小,色淡黃,果實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樸 ō 〔樸刀〕古代的
專業解析
鈍樸(dùn pǔ)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鈍”和“樸”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中将其定義為“形容性情遲鈍質樸,缺乏機敏”,《中文辭源》則補充其可指“器物形制簡素無華”。
-
字義分解
- “鈍”本義指刀刃不鋒利,《說文解字》釋為“鈍,錭也”,後引申為思維遲緩、反應不靈敏,如《漢書·鮑宣傳》載“臣宣呐鈍于辭”。
- “樸”原指未加工的木材,《道德經》有“樸散則為器”,後衍生出淳樸、不加修飾的含義,《論衡》稱“無刀斧之斷者謂之樸”。
-
整體釋義
該詞多用于描述兩類特征:
- 人物性格:如《清史稿》評注“鈍樸之士,拙于機變”,指忠厚木讷的性格特質;
- 器物特征:清代考工文獻《天工開物》載“鈍樸之器,勝在質堅”,強調物品的原始質樸狀态。
-
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多出現于文學評論領域,如魯迅研究專家王瑤曾用“鈍樸筆法”分析鄉土文學中的叙事風格。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 許慎. 《說文解字》[M]. 中華書局, 1963.
- 班固. 《漢書》[M]. 中華書局, 1962.
- 宋應星. 《天工開物》[M]. 江蘇鳳凰出版社, 2019.
- 王瑤. 《中國新文學史稿》[M].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網絡擴展解釋
“鈍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為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存在兩種常見注音,分别為dùn piáo(如、)和dùn pǔ(如、)。現代漢語中多采用dùn pǔ,而piáo 可能是古音或特定文獻中的讀法。
- 含義:形容人性格或言行遲鈍而樸實,兼具“不機敏”與“真誠淳厚”的雙重特質()。
二、構成與延伸解析
-
單字釋義
- 鈍:指不鋒利、不靈活,引申為遲鈍、笨拙(、)。
- 樸:原指未經加工的木料,比喻不加修飾的質樸狀态(、)。
-
整體内涵
該詞并非完全貶義,而是強調外顯的遲鈍與内在的淳樸并存。例如,可形容人做事沉穩、不圓滑,或語言表達簡單直接卻真誠(、)。
三、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多用于刻畫人物性格,如“他雖言辭鈍樸,但待人赤誠”。
- 古籍例證:宋代宋祁《宋景文公筆記·考古》曾用“鈍樸”評價文風,指其質樸但缺乏雕琢(、)。
四、相關概念
現代語境中,“鈍”的消極含義可能被重新诠釋。例如,渡邊淳一《鈍感力》提出“鈍感”可作為面對壓力的積極能力(),這與“鈍樸”中“鈍”的意涵有部分關聯。
“鈍樸”既包含傳統意義上的質樸無華,也隱含對現代社會中“遲鈍”價值的反思,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
伯夫霸僚苾刍比綴不小可鈔竊宸曜宸遊赤厄吃監穿越膽落大虛飛豹風餐水宿撫接高行耿烈官紙桂棹故事影片豪犀緘嘿兼聽減薪嘉榮記分冊金坑九蒸三熯課殿控連冷戰聊備一格淩歊台凜肅輪當面對羅錦緑茸茸蠻查馬嘶妙啭逆厄昵親抛擲陪住破業愆乏前數慶牍耆龐戎阃若果三師七證尚古實誠視險若夷識有歲寒心豚耳蟹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