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飛虎旗的意思、飛虎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飛虎旗的解釋

繪制有飛虎圖形的旗幟。《官場現形記》第六回:“後面方是欽差閲兵大臣的執事,什麼衝鋒旗、帥字旗、官銜牌、頭鑼、腰鑼、傘扇、令旗、令箭、劊子手、清道旗、飛虎旗……一隊一隊的過完,才見那撫院坐着一頂八人擡的緑大呢轎子,緩緩而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飛虎旗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軍事文化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1. 本義:繪有飛虎圖案的軍旗

    指古代軍隊中象征勇猛與威嚴的旗幟,旗面通常繪有肋生雙翼的猛虎形象。此圖案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對虎威的崇拜,雙翼則強化了其迅疾兇猛的特性,用以提振士氣、震懾敵軍。該釋義可見于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對“飛虎旗”的條目記載。

  2. 引申義:精銳部隊的代稱

    因旗幟代表軍隊,故“飛虎旗”常代指以“飛虎”為名的精銳之師。最具代表性的是南宋“飛虎軍”:

    • 由辛棄疾于淳熙年間(1174-1189)在湖南創建,以骁勇善戰著稱,《宋史·兵志》稱其“雄鎮一方,為江上諸軍之冠”。
    • 該軍為維護地方安定、抵禦外侮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建制與戰功在《宋會要輯稿·兵》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均有詳實記載。

      後世亦将其他以“飛虎”為标識的精銳武裝泛稱為飛虎旗統領之師。

  3. 文化象征:勇武精神的圖騰

    在傳統文化語境中,“飛虎旗”超越了具象的軍旗或部隊,成為勇猛、迅捷、忠誠與戰鬥力的精神符號。其意象常見于古典小說(如《水浒傳》中部分軍陣描寫)、戲曲道具及民俗繪畫中,承載着對尚武精神的頌揚。現代語境下,該詞偶用于贊譽具有非凡戰鬥力的集體(如香港警務處特别任務連“飛虎隊”的别稱來源)。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網絡版)http://www.hydcd.com (注:此為權威詞典官網,收錄“飛虎旗”詞條)
  2. 《宋史·兵志》《宋會要輯稿·兵》《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3.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古代兵器分冊》《中國旗幟學》(上海文化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飛虎旗的含義可分為曆史演變和象征意義兩個層面,結合不同時期的用途可作以下解釋:

一、清朝時期的儀仗與軍事用途

  1. 儀衛旗幟
    飛虎旗是古代帝王、官員儀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乾隆時期規定總督儀仗需配備飛虎旗。其設計以飛虎圖形為核心,象征威猛與力量,常用于标識官員身份或軍隊方位。

  2. 軍事功能
    據戚繼光《紀效新書》記載,軍隊紮營時以飛虎旗辨别營地方位,作戰時則用于壯大軍威、引領部隊沖鋒。清代小說《官場現形記》也提到飛虎旗作為閱兵儀仗的組成部分。

二、民國時期的軍事榮譽象征

  1. 最高集體榮譽
    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陸海空軍獎賞與獎勵條例實施細則》,将飛虎旗定為國軍部隊最高榮譽,授予“戰時特著戰功者”。其藍底白飛虎圖案繡有“榮譽”二字,頒發标準嚴苛,抗戰期間僅授予21面,難度遠超青天白日勳章。

  2. 著名授旗案例

    • 首面飛虎旗:1940年傅作義部新32師95團1營因五原戰役奇襲日軍獲此殊榮。
    • 第十軍三面旗: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第十軍三個師以慘烈犧牲阻敵,成為唯一獲三面飛虎旗的部隊。

三、其他文化場景

清代升平署(宮廷戲曲機構)将飛虎旗作為戲劇道具,用于武将角色出場,兼具娛樂與象征功能。

飛虎旗的釋義需結合具體曆史背景,其核心内涵從軍事實用工具演變為國家榮譽象征,體現了不同時代對“勇猛”精神的推崇。

别人正在浏覽...

半饷暴察報帳被酒不宿滄浪洲藏蹤蹑迹參雜晨暮赤心奉國搭裢碘酊吊書發場光大芳桂附助刮陰風桂燎瑰铄黑晻晻恒河後叙華鱗濟成精瘦景止金椎迥場籍圖蠲絜考室撈毛的理據隸屬留中不下悶癢幕屬木印記切給勸贊柔澹三教九流馺踏上驷牲靈聖顔食料實秀授與疏絶書社松毬夙誠貪官蠹役探取通衢大道無心毫相反相成仙曲行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