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樸的意思、大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樸的解釋

大樸(dà pǔ):謂原始質樸的大道。 三國 魏 嵇康 《難自然好學論》:“昔鴻荒之世,大樸未虧,君無文於上,民無競於下;物全理順,莫不自得。” 唐 陸龜蒙 《讀<陰符經>寄鹿門子》詩:“祗為讀此書,大樸難久存。” 宋 葉適 《<謝景思集>序》:“撥棄組繡,考擊金石,洗削纖巧,完補大樸。”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銘》:“嗚呼!大樸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參見“大樸(tài pǔ)”。


大樸(tài pǔ):謂原始質樸之大道。《文選·桓溫<薦谯元彥表>》:“大樸既虧,則高尚之标顯。” 劉良 注:“大樸,大道也。”一本作“ 太樸 ”。 宋 蘇轼 《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大樸初散失渾沌,六鑿相攘更勝敗。”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大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事物最原始、未經雕飾的本質狀态。以下是詳細釋義:

  1. 基本詞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大”表示極緻、宏大的狀态,“樸”本義為未經加工的木材,引申為質樸、淳厚之意。二者結合後,“大樸”指宇宙或萬物形成之初的混沌質樸狀态,如《老子》中“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的描述,強調自然本真之性。

  2. 哲學内涵

    在道家思想中,“大樸”象征“道”的原始狀态,與人為修飾對立。如《莊子·胠箧》提出“毀絕鈎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主張回歸“大樸”以順應天道,體現了道家“無為而治”的哲學觀。

  3. 文學引申

    古代文學作品常以“大樸”喻指純真的人性或社會風貌。唐代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中“大樸初既虧,民詭競從此”,借“大樸”的消逝批判世風日下,表達對淳樸時代的追慕。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老子譯注》(中華書局)、《莊子集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大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大樸”指原始質樸的大道,強調未經雕琢、自然本真的狀态。由“大”(寬廣、豁達)和“樸”(樸實、未加工)組成,形容事物或人的本質純粹、不虛僞。

二、出處與文獻引用

  1. 道家思想淵源
    最早見于三國嵇康《難自然好學論》:“昔鴻荒之世,大樸未虧”,描述上古時期大道未受破壞的自然狀态。
  2. 唐宋詩文
    唐代陸龜蒙詩雲:“大樸難久存”,宋代蘇轼《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提到“大樸初散失渾沌”,均借“大樸”表達對原始純真逝去的感慨。

三、應用場景

四、近義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文選》、嵇康文集等古籍,或現代詞典釋義(如查字典、漢語辭海)。

别人正在浏覽...

闇中邊符璧池並蔕不厭其繁澄滄塵堁傳送帶蹙斂搗衣石繙書飛蝱豐珉扶桑郜鼎鳏寡孤獨函塞化洪讙叫互訪回腸霍嫖姚賈服降嘏绛缯賤吏碣子激勉矜伐荊籃謹啟科式刻石文空宇叩刀塊聚賫投累時連叢獠丁遴集臨文樓店緑化物篾籃盤受聘用制謙遜切雲冠七棄起寝阙狄瑞應僧祇粟衰枯脫麻午橋泉石獻瑞閑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