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齊鼓 ”。
“齊皷”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其名稱和結構具有特殊含義:
名稱來源
“齊”在此處通假“臍”,指鼓面中心凸起的圓形結構,形似肚臍,故稱“齊鼓”。古籍《通典·樂四》記載:“齊鼓,如漆桶,大頭設臍于鼓面,如麝臍,故曰齊鼓。”這一設計通過鼓面中心的貼膜抑制雜音,改善音質并便于定音。
形制與功能
其外形類似漆桶,鼓面中央設臍狀凸起,材質多為皮革。這種結構在演奏時能産生獨特的音色,常用于儀式、軍樂或宮廷音樂。
曆史背景
齊鼓原為西域樂器,後傳入中原,隋唐時期被納入西涼樂、高麗樂等部伎演奏體系,成為當時多元音樂文化融合的例證。
注意:現代文獻中多寫作“齊鼓”,“皷”為“鼓”的異體字,二者含義相同。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通典》《舊唐書·音樂志》等古籍。
齊皷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部首為【齊】和【皷】,總共有15畫。這個詞源出自《詩經·齊頌·齊魯》。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齊皷】。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這個字的結構更為繁複,但整體線條仍然清晰可辨。
在中國古代音樂中,齊皷是一種傳統的打擊樂器。
去年暑假,我參觀了一家古代音樂博物館,親眼見到了齊皷這個傳世之寶。
齊畫(古代畫家所使用的畫筆) 齊全(一切完整) 齊鳧(古代的一種鳥類) 齊名(與他人名字并列) 齊聲(所有人的聲音相同) 齊事(大家一起做的事情) 齊整(整齊劃一)
客觀、相同、彼此
不同、差異、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