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殂落的意思、殂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殂落的解釋

(1).死亡。《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孔 傳:“殂落,死也。” 孔穎達 疏引 郭璞 曰:“古死尊卑同稱,故《書》 堯 曰‘殂落’, 舜 曰‘陟方’。乃死謂之殂落者,蓋殂為往也,言人命盡而往。落者,若草木葉落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遲遲以臻殂落,日日不覺衰老。” 前蜀 韋莊 《傷灼灼》詩序:“ 灼灼 , 蜀 之麗人也,近聞貧且老,殂落於 成都 酒市中,因以四韻弔之。” 清 顧炎武 《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自古有殂落,劇哉哀 姚 黃 。”

(2).凋零。 漢 揚雄 《羽獵賦》:“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萬物權輿於内,殂落於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殂落(cú luò)是漢語中的一個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死亡,尤用于古代對尊者、帝王或重要人物逝世的尊稱,帶有莊重、委婉的修辭色彩。以下從字源、本義、引申義及典例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源與本義

  1. 單字釋義

    • 殂:從“歹”(è,表殘骨),《說文解字》釋為“往死也”,即“生命消逝”。
    • 落:本義為草木凋零,《爾雅·釋诂》注“隕落,死也”,引申為事物終結或生命終結。

      合成詞“殂落” 融合二者意象,喻指生命如草木凋零般終結,常見于先秦文獻。

  2. 核心詞義

    指帝王、尊者或重要人物的死亡,含敬意與委婉。《尚書·舜典》載:“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此處指舜帝逝世,凸顯其莊重性。


二、引申義與用法

  1. 尊卑語境

    古代嚴格區分死亡稱謂:“崩”用于天子,“薨”用于諸侯,“卒”用于大夫,“死”用于庶人。“殂落”屬中性尊稱,可泛稱君主或賢者,如《孟子·萬章上》言“堯崩”後接“舜薦禹,十有七年舜殂”,二者互文見義。

  2. 文學修辭

    後世文學借“殂落”喻指星辰隕落、王朝衰亡等宏大叙事。如蘇轼《潮州韓文公廟碑》“公昔騎龍白雲鄉”暗含“巨星殂落”之意,頌韓愈之逝。


三、典例與權威引用

  1. 經典文獻

  2. 權威辭書釋義

    • 《漢語大詞典》:“殂落:死亡。古代多指帝王之死。”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3年]
    • 《辭源》(修訂本):“殂落:死。古稱天子死為崩,或稱殂落。” [商務印書館,2015年]

四、近義詞辨析


“殂落”是漢語中承載禮制文化與修辭美學的古典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字源、曆史語境及權威文獻,方顯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殂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1. 死亡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指人的去世。例如《尚書·舜典》記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孔安國注“殂落,死也”。 古人用“殂”表示生命的終結,“落”則暗喻如草木凋零般自然消逝,組合後強調死亡的必然性與普遍性,且不分尊卑皆可用此詞。

  2. 凋零
    引申為事物衰敗或消亡的狀态。漢代揚雄《羽獵賦》中“殂落於外”即形容萬物在冬季凋零的景象。此義項多用于文學語境,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生命或事物的消逝。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具體例句或文獻考證時,可參考《尚書》《抱樸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谙閑傍蹊傍晩保抱長結谄曲車汲持正吹唱垂四辏集纛章京調心地老天荒鈍才貳功撫己負進鲠戀公廨田慣犯貫節骨雕國之四維好勝黃犢舍花壇護諱湛浸空寥塊塊寬贳連蜷臉無人色蓮座靈鵲填河稆麥馬尾蜂沒槽道缥瓷劈面清枯三懼騷子色認删補山木自寇睡夢探玩梯階土盎兔影刓團溫淳向遣仙茅險遠奚啻卸壓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