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死亡。《書·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孔 傳:“殂落,死也。” 孔穎達 疏引 郭璞 曰:“古死尊卑同稱,故《書》 堯 曰‘殂落’, 舜 曰‘陟方’。乃死謂之殂落者,蓋殂為往也,言人命盡而往。落者,若草木葉落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遲遲以臻殂落,日日不覺衰老。” 前蜀 韋莊 《傷灼灼》詩序:“ 灼灼 , 蜀 之麗人也,近聞貧且老,殂落於 成都 酒市中,因以四韻弔之。” 清 顧炎武 《恭谒天壽山十三陵》詩:“自古有殂落,劇哉哀 姚 黃 。”
(2).凋零。 漢 揚雄 《羽獵賦》:“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萬物權輿於内,殂落於外。”
“殂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釋:
死亡
這是該詞的核心含義,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指人的去世。例如《尚書·舜典》記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孔安國注“殂落,死也”。 古人用“殂”表示生命的終結,“落”則暗喻如草木凋零般自然消逝,組合後強調死亡的必然性與普遍性,且不分尊卑皆可用此詞。
凋零
引申為事物衰敗或消亡的狀态。漢代揚雄《羽獵賦》中“殂落於外”即形容萬物在冬季凋零的景象。此義項多用于文學語境,通過自然現象隱喻生命或事物的消逝。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具體例句或文獻考證時,可參考《尚書》《抱樸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