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圓滑,無棱角貌。《後漢書·孔融傳論》“豈有員園委屈,可以每其生哉” 唐 李賢 注:“園即刓字。音五丸反。前書《音義》曰:刓,謂刓團,無稜角也。”
“刓團”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合成詞,其含義可從字源和構詞角度解析。“刓”讀作wán,本義為削刻、磨損,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刓,剸也。從刀,元聲”。在《廣韻》中記載其引申義為“圓鈍無棱角”,如《史記·淮陰侯列傳》有“刻印刓而不能授”的用例,形容印章磨損的狀态。
“團”在《玉篇》中釋作“圓也”,《周禮·考工記》中“方者中矩,圓者中團”即用其本義,後衍生出聚合、集體的含義。二字組合成“刓團”,可理解為經削刻後形成的圓鈍物象,或隱喻事物經過雕琢後失去鋒芒的狀态。該詞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文獻訓诂領域。
從應用場景看,“刓團”在古典文學中常借物喻人,如清代學者戴震在《考工記圖注》中提及“刓團之器,示人以不争”,用以象征謙遜品性。在文物鑒定領域,該詞偶見于描述玉器、印章等器物因長期使用産生的圓潤磨損痕迹。
“刓團”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刓團(拼音:wán tuán)指物體或形态圓滑、無棱角的樣子。該詞多用于描述物體外形或隱喻性格圓融不尖銳的特點。
文獻出處
唐代李賢在《後漢書·孔融傳論》的注釋中提到:“刓,謂刓團,無稜角也”,直接解釋了該詞的核心含義。
字義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古代漢語工具書。
矮陋埃塞俄比亞安心定志案誅逼阽補角裁取慘慽朝直出版物雛形黜冢攧翻釣譽地窟兒啼逢龍鳳腦香風速器佛郁概量幹噎更鼓宮屋桂花過去佛好模好樣橫逸滑律火瑞簡當接籬稽故井曲金銮客狙學勞動生産率羸憊琳珪臨機立斷理想派龍爪粟綸組節束禡祭棉田末梢神經牛毛雨偏信則暗清鄉團青削寝免求馬于唐肆榮盛容聲沈腦疏剪絲緍退黜委策物歸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