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曲貌。《楚辭·九歌·雲中君》:“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文選·揚雄<甘泉賦>》:“蛟龍連蜷於東厓兮,白6*虎敦圉乎 崑崙 。” 李善 注:“連蜷,長曲貌也。” 清 黃景仁 《詠懷》:“桂樹生空山,柯榦何連蜷。”
連踡:猶連卷。《梁書·王筠傳》:“ 約 製《郊居賦》,構思積時,猶未都畢,乃要 筠 示其草, 筠 讀至‘雌霓連踡’, 約 撫掌欣抃曰:‘僕嘗恐人呼為霓。’” 唐 盧照鄰 《釋疾文》:“未攀偃蹇桂,一臂連踡;不學 邯鄲 步,兩足匍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連蜷漢語 快速查詢。
“連蜷”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lián quá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連蜷”形容事物長而彎曲、連綿不斷的姿态,多指物體或自然景象的卷曲、蜿蜒之狀。例如《楚辭·九歌·雲中君》中“靈連蜷兮既留”,描繪神靈蜿蜒停留的形态。
具體意象
常用來描述山脈、河流、道路等自然景觀的曲折連綿,或動物(如蛟龍)盤曲的姿态。例如揚雄《甘泉賦》中“蛟龍連蜷于東厓”,即以蛟龍的蜷曲象征山崖的蜿蜒。
引申含義
亦可表達抽象意義上的延綿不絕,如清代黃景仁《詠懷》中“桂樹生空山,柯榦何連蜷”,借桂樹枝幹的彎曲暗喻孤高堅韌的品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連蜷是一個常用詞彙,形容一個人或動物彎曲身體,蜷縮在一起的姿勢。通常表示人或動物處于緊張、恐懼、痛苦等狀态。
連蜷的拆分部首分别為辶和虍,辶表示走動,虍表示虎。連蜷共有11個筆畫。
連蜷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語中,沒有明确的來源。連蜷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連蜷」。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有很多變化,但連蜷這個詞的字形在曆史中并沒有大的改變。
1. 他吓得連蜷在角落裡。
2. 小貓蜷縮在床上,顯得非常害怕。
連蜷在一起,可以與其他詞組成新的詞語,例如:連蜷地、連蜷不安。
與連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蜷縮、曲折、屈曲。
與連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伸展、舒展、擴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