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道路險阻遙遠。 晉 葛洪 《抱樸子·金丹》:“餘少好方術,負步請問,不憚險遠,每有異聞,則以為喜。”《宋史·周敦頤傳》:“行部不憚勞苦,雖瘴癘險遠,亦緩視徐按。” 清 顧炎武 《北嶽辨》:“故五嶽之祠皆在山下;而肆覲諸侯,考正風俗,是亦必於大山之陽,平易廣衍之地,而不在險遠曠絶之區也明甚。”
“險遠”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險遠”指道路險阻且遙遠,常用于描述地理環境或旅途的艱難。例如《宋史·周敦頤傳》中“瘴癘險遠”即指充滿疫病且艱險的偏遠之地。
在文學語境中,“險遠”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用法,可參考《抱樸子》《遊褒禅山記》等原文。
《險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險和遠兩個字組成。
險(xiǎn)是一個三點水部首的漢字,有六個筆畫。它是指危險、不安全的意思。
遠(yuǎn)是一個辶部首的漢字,有七個筆畫。它是指距離遙遠、時間久遠的意思。
《險遠》這個詞來源于《詩經·衛風·綢缪》:“其險則遠,言不及君”。意思是說,危險之處離我們很遠,但是我們不能不提及君主的情況。
在繁體字中,險遠的寫法為「險遠」。
在古時候,險遠的寫法為「險遠」,拆分成險和遠兩個字。
一些使用險遠的例句包括:
1. 這條路太險遠了,我不敢走。
2. 曆史的背後有無數險遠的故事。
一些與險遠相關的組詞有:
1. 危險 (wēi xiǎn): 極有可能發生災禍的狀态。
2. 遙遠 (yáo yuǎn): 離得很遠的距離。
3. 遠離 (yuǎn lí): 離得很遠,不接近。
險遠的一些近義詞包括:危險遠離、危險遠去。
險遠的一些反義詞包括:平穩近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