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ght in the face] 迎面,正對着臉
(1).以刀割面。《魏書·清河王怿傳》:“夷人在京及歸,聞 懌 之喪,為之劈面者數百人。”《文選·沉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雖 鄧訓 緻劈面之哀, 羊公 深罷市之慕。” 李善 注:“ 戎 俗,父母死,恥悲泣,皆騎馬歌呼。緻聞 訓 卒,莫不號咷。或以刀自割。”
(2).形容寒風尖利。 宋 李觏 《送王都曹》詩:“十月霜風還劈面,六街塵土會欺貧。”
(3).迎面。 宋 楊萬裡 《日斜再行宿烏山》詩:“日已衰容去,風仍劈面來。” 元 楊文奎 《兒女團圓》第二折:“每日價貪圖花酒,潑使錢財,倒将我劈面搶白,欺負喒軟弱囊揣。”《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美娘 送 劉四媽 出房門,劈面撞着了 九媽 ,滿面羞慚,縮身進去。” 楊朔 《海市》:“海上劈面立起一片從來沒見過的山巒。”
“劈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
指迎面、正對臉部,形容事物突然出現在眼前,帶有強烈的沖擊感。
例句:寒風劈面而來,冷得人睜不開眼。(現代常用義)
以刀割面
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哀悼習俗,用刀劃臉表達悲痛。
文獻例:《魏書》記載“夷人聞怿之喪,為之劈面者數百人”。
形容寒風尖利
強調風的凜冽刺骨,如“十月霜風還劈面”。
作為物體的斜面形态
指平滑的斜坡,側面呈三角形(此用法較少見)。
現代漢語中,“劈面”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表達,日常口語更常用“迎面”。其曆史含義(如自殘哀悼)已逐漸淡化,僅在古籍或特定文化讨論中出現。
《劈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直接面對,毫不回避。
拆分部首和筆畫:劈面的部首是力,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劈面」一詞是由動詞「劈」和名詞「面」組成。劈表示用力切割或分開的意思,面指的是物體的正面或表面。
繁體:繁體字「劈面」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寫作「劈麵」。
例句:他毫不畏懼地劈面批評了公司的管理不善。
組詞:劈頭、劈腿、劈裡、正面劈、面對面劈。
近義詞:面對、直面、正面。
反義詞:回避、逃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