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殂落的意思、殂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殂落的解释

(1).死亡。《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孔 传:“殂落,死也。” 孔颖达 疏引 郭璞 曰:“古死尊卑同称,故《书》 尧 曰‘殂落’, 舜 曰‘陟方’。乃死谓之殂落者,盖殂为往也,言人命尽而往。落者,若草木叶落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迟迟以臻殂落,日日不觉衰老。” 前蜀 韦庄 《伤灼灼》诗序:“ 灼灼 , 蜀 之丽人也,近闻贫且老,殂落於 成都 酒市中,因以四韵弔之。” 清 顾炎武 《恭谒天寿山十三陵》诗:“自古有殂落,剧哉哀 姚 黄 。”

(2).凋零。 汉 扬雄 《羽猎赋》:“於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万物权舆於内,殂落於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殂落(cú luò)是汉语中的一个文言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死亡,尤用于古代对尊者、帝王或重要人物逝世的尊称,带有庄重、委婉的修辞色彩。以下从字源、本义、引申义及典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源与本义

  1. 单字释义

    • 殂:从“歹”(è,表残骨),《说文解字》释为“往死也”,即“生命消逝”。
    • 落:本义为草木凋零,《尔雅·释诂》注“陨落,死也”,引申为事物终结或生命终结。

      合成词“殂落” 融合二者意象,喻指生命如草木凋零般终结,常见于先秦文献。

  2. 核心词义

    指帝王、尊者或重要人物的死亡,含敬意与委婉。《尚书·舜典》载:“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此处指舜帝逝世,凸显其庄重性。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尊卑语境

    古代严格区分死亡称谓:“崩”用于天子,“薨”用于诸侯,“卒”用于大夫,“死”用于庶人。“殂落”属中性尊称,可泛称君主或贤者,如《孟子·万章上》言“尧崩”后接“舜荐禹,十有七年舜殂”,二者互文见义。

  2. 文学修辞

    后世文学借“殂落”喻指星辰陨落、王朝衰亡等宏大叙事。如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公昔骑龙白云乡”暗含“巨星殂落”之意,颂韩愈之逝。


三、典例与权威引用

  1. 经典文献

  2. 权威辞书释义

    • 《汉语大词典》:“殂落:死亡。古代多指帝王之死。”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3年]
    • 《辞源》(修订本):“殂落:死。古称天子死为崩,或称殂落。” [商务印书馆,2015年]

四、近义词辨析


“殂落”是汉语中承载礼制文化与修辞美学的古典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字源、历史语境及权威文献,方显学术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殂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1. 死亡
    这是该词的核心含义,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指人的去世。例如《尚书·舜典》记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孔安国注“殂落,死也”。 古人用“殂”表示生命的终结,“落”则暗喻如草木凋零般自然消逝,组合后强调死亡的必然性与普遍性,且不分尊卑皆可用此词。

  2. 凋零
    引申为事物衰败或消亡的状态。汉代扬雄《羽猎赋》中“殂落於外”即形容万物在冬季凋零的景象。此义项多用于文学语境,通过自然现象隐喻生命或事物的消逝。

补充说明:

建议需要具体例句或文献考证时,可参考《尚书》《抱朴子》等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板僵保温瓶悲愤崩丧便待表疏鬓云草隶彻鉴赤地千里船步春皇颠当抵刑夺彩梵乐风世服诵抚院赶趂刮揸归藏氏故实化零为整徽烈街道司解究结想禁虣竟敢巾帼奇才惊讶荆枝居大不易隽赡揆度寮民临渊结网礼园露暴满心欢喜木理倩倩迁情旗鼓相望磬襄曲隅仁庙绒面荣啓期桑椹酒善敌身腰十二衣顺风使帆缩酌偷油儿武童鰕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