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狂的意思、麤狂的詳細解釋
麤狂的解釋
亦作“麄狂”。粗率狂妄。 唐 白居易 《贈夢得》詩:“漸覺詠詩猶老丑,豈宜憑酒更麄狂?” 宋 蘇轼 《刁景純席上和謝生》之二:“無多酌我君須聽,醉後麤狂膽滿軀。”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七:“朕與 晉 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麤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
詞語分解
- 麤的解釋 麤 ū 同“粗”。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狂的解釋 狂 á 本稱狗發瘋,後亦指人精神失常:狂犬。瘋狂。癫狂。發狂。狂人。 縱情任性或放蕩驕恣的态度:輕狂。狂妄(極端自高自大)。狂吠(狗狂叫,借指瘋狂的叫嚣)。狂亂。狂野。狂躁。狂恣。狂草(草書的一種,風
網絡擴展解釋
“麤狂”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麤狂”意為粗率狂妄,形容言行舉止不加約束、缺乏禮數或過度張揚的狀态。該詞在古籍中亦寫作“麄狂”,屬于同義異體字現象。
二、字形與詞源
- “麤”:由三個“鹿”字組成,本義為“鹿群奔跑時揚起的塵土”,後引申為“粗糙”“粗野”之意,與“粗”字相通。
- “狂”:指性格放蕩不羁或行為超出常理,如《說文解字》中釋為“狾犬(瘋狗)”,後衍生出“狂妄”之義。
三、曆史用例
- 貶義語境
宋代文瑩《玉壺清話》記載宋太祖斥責離間兄弟關系者為“麤狂小人”,體現對魯莽無禮行為的批判。
- 中性或自嘲用法
如蘇轼詩句“醉後麤狂膽滿軀”,借酒意表達豪放不羁的情懷;白居易詩中“豈宜憑酒更麄狂”則暗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
四、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用于古籍閱讀或文學創作中。需注意其貶義色彩較強,使用時應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情感傾向。
若需進一步探究相關詩詞背景或字形演變,可參考《說文解字》等工具書或唐宋詩詞注解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麤狂是一個漢字詞彙,它由“麥”和“狂”兩個部首組成,總計包含了25個筆畫。它的發音為cū kuáng,并且常用作形容詞來形容人或事物表現出的粗魯、狂躁、不聽勸告的特點。
來源方面,麤狂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被歸類為漢字中的辭字。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麤狂使用的是繁體字的形式,即「麤狂」。這些繁體字中的字形稍微複雜一些,但是現代漢字一般采用簡化字,所以在平常的使用中,我們更多地使用“麤狂”這個簡化字。
一些例句中可以使用麤狂這個詞,例如:
1. 他的舉止麤狂,完全沒有教養。
2. 這個人說話麤狂,總是不顧及他人的感受。
3. 那隻狂暴的野獸表現出了麤狂的攻擊性。
在組詞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前綴、後綴和其他詞彙的組合來創造相關的詞語。例如:
1. 麤狂無禮:形容人行為粗魯且不禮貌。
2. 麤狂暴力:形容人或動物行為狂躁且具有暴力傾向。
3. 麤狂态度:形容人态度粗魯且不友善。
在近義詞方面,與麤狂有類似含義的詞彙包括:粗暴、狂躁、狂妄等等。這些詞彙可以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粗魯和狂躁的特點。
相反地,與麤狂具有相反含義的詞彙則可能包括:溫和、友善、謹慎等等。這些詞彙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溫和和謹慎的特點。
總結起來,麤狂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表現出的粗魯、狂躁和不聽勸告的特點。它擁有25個筆畫,由部首“麥”和“狂”組成。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是以繁體字形式存在的,而在現代漢字中則使用簡化字形式。通過前綴、後綴和其他詞彙的組合,我們可以構造相關的詞語來進一步描述麤狂的特性。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