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髫齔 ”。
“髫齓”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髫”和“齓”兩個生僻字組成,通常用來指代兒童時期。以下是詳細解釋:
髫(tiáo)
本義指古代兒童垂下的頭發,常與“垂”連用為“垂髫”,代指幼年。例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即用“垂髫”指孩童。
齓(chèn)
通“龀”,指兒童換牙的年齡(約7-8歲)。《說文解字》記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龀。”換牙被視為從幼兒過渡到童年的标志。
“髫齓”合并了兒童的兩個典型特征:垂發未冠和乳牙脫落,泛指幼年至童年階段。例如古文中可能用“髫齓之年”描述孩童年齡。
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現代漢語更常用“童年”“幼年”等詞替代。
如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提供原文段落。
《髫齓》是一個古代漢字,在現代漢語中已經較少使用。它的意思是指小孩子的乳牙。
《髫齓》是由“髟”和“齒”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髟”代表頭發,“齒”代表牙齒。它一共有16個筆畫。
《髫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它是古代人用來描繪小孩子乳牙的字詞。
《髫齓》的繁體字為「髫齒」。
在古時候,「髫齒」的寫法略有不同,使用了更加繁複的筆畫表達。其中,「髫」字的頭部以“髟”代替,而「齒」字則在上方的部分使用了“齕”形狀。
1. 小明還沒換下他的《髫齓》,他的其他牙齒都已經長出來了。
2. 她咯吱咯吱地笑着,露出一口雪白的《髫齓》。
《髫齓》沒有常見的組詞用法,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詞語。
《髫齓》的近義詞是“乳齒”。
《髫齓》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