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帶索的意思、帶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帶索的解釋

以繩索為衣帶。形容貧寒清苦。《列子·天瑞》:“ 孔子 遊於 太山 ,見 榮啟期 行乎 郕 之野,鹿裘帶索,鼓琴而歌。” 晉 陶潛 《飲酒》詩之二:“九十行帶索,飢寒況當年。” 唐 白居易 《北窗三友》詩:“或乏擔石儲,或穿帶索衣。”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試将茹荼帶索,以畢餘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帶索”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以草繩為衣帶”,多用于描述清貧自守的生活狀态或隱士的樸素形象。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與構詞邏輯

“帶”指衣帶,“索”即草繩,二字組合構成偏正結構,字面意為“用草繩做成的腰帶”。《漢語大詞典》明确其詞義為“以繩索為衣帶”,常與“鹿裘”(粗劣皮衣)搭配使用,形成“鹿裘帶索”的固定表述,成為古代隱士簡樸生活的标志性意象。

二、古籍用例與文學象征

該詞最早見于《列子·天瑞》,記載隱士榮啟期“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展現安貧樂道的精神境界(皇甫谧《高士傳》亦收錄此典故。後世文人多借此意象寄托超脫物質追求的理想,如明代何景明《蹇賦》雲:“予羨此士,帶索披裘”,凸顯其作為精神符號的文化内涵。

三、文化内涵的曆時演變

《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帶索”在語義延伸中産生兩層意蘊:①物質層面指代極端貧困的生活狀态,如《晏子春秋》載賢者“帶索裹笠”;②精神層面象征不慕榮利的人格特質,常與“披裘”(穿着粗衣)構成互文,共同構建中國古代隱逸文化的視覺符號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帶索”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ài suǒ,其核心含義是“以繩索為衣帶”,形容生活貧寒清苦。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帶索指用繩索代替衣帶束衣,字面描述衣不蔽體的狀态,常用來象征物質匮乏、生活困苦。

二、出處與文學引用

  1. 《列子·天瑞》
    記載孔子在泰山遇見隱士榮啟期,其“鹿裘帶索,鼓琴而歌”,展現安貧樂道的精神狀态。
  2. 陶淵明《飲酒》詩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通過“帶索”強調高齡仍受饑寒之苦。
  3. 白居易《北窗三友》
    “或穿帶索衣”進一步以衣物簡陋暗喻清貧。

三、用法與延伸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帶索”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文解析或引用典故時。例如描述曆史人物清貧時,可用“帶索”增強文學性。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上下文,可參考《列子》《陶淵明詩集》等古籍,或通過來源網頁(如滬江詞典、查字典)獲取完整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蚌胎不到黃河心不死阊阖宮車費徹頭徹尾磁針打江山道術刀砧闆雕舄動履鰐蜥風環雨鬓斧庫葛粉乖隔果穗顧養黃澒葭思假牙計結金矢糾駁揪撇基于基兆噱嗢苦志雷門冷丁離錯李門六義綠化馬上得天下麻籸梅花碑麪市鳴籥摩納哥腦髓泥炭泥飲炮架骈田篇葉錢爿魚七角八角輕捷三浄三物轼蛙試銜失瞻遂滋太一蓮舟調適途迍線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