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苦其心志。謂磨練自己的意志。《孔叢子·記問》:“ 太公 勤身苦志,八十而遇 文王 ,孰與 許由 賢?”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三:“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歡情信獨善,苦志竟何成?”
(2).猶苦心。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七:“﹝ 嵇永仁 ﹞遇害時, 文敏 方七歲,母太夫人苦志撫教,以有成立。”參見“ 苦心 ”。
“苦志”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通過艱苦的努力磨練意志,或為實現目标而付出艱辛的決心。其核心在于“以苦砺志”,強調在困境中堅持志向的毅力()。
磨練意志
源自《孔叢子·記問》中“太公勤身苦志,八十而遇文王”的典故,形容像姜太公那樣通過長期勤苦來鍛煉心志,最終達成理想()。唐代白居易的詩句“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歡情”也通過對比,突出清醒者因堅持志向而承受的艱辛()。
苦心付出
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嵇永仁之母“苦志撫教”孩子成材,此處更側重“傾注心血、含辛茹苦”的付出()。
通過以上解析可見,“苦志”既包含外在行為的堅持,也體現内在精神的錘煉,是中華文化中推崇的堅韌品格的典型表達。
《苦志》是個常用的漢字詞語,它一般用來形容人們為了某個目标而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付出努力、承受痛苦。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苦 + 志。
《苦志》的拼音為"kǔ zhì",它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首:艹和心。艹是“草”的偏旁部首,心是“心”的偏旁部首。
這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1,其中“苦”字的筆畫數為8,而“志”字的筆畫數為3。
《苦志》一詞源自《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凡臨敵苦戰勇,矢志而進。”将其中的“矢志”二字拆解、改造而成。
在繁體字中,苦字的寫法保持不變,而志字的寫法為“誌”。
在古代,苦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由左右兩個部分組成:左邊是草字頭,表示“草”的意思,右邊則是“口”的字形。
志字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相似,除了筆畫的細節有些變化外,基本部首與結構相同。
1. 他以苦志,一步步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2. 她身上的苦志讓她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
3. 隻要我們有苦志、堅持努力,就能戰勝困難。
組詞:積極苦志、堅定苦志、不懈苦志
近義詞:堅持、決心、毅力
反義詞:懶散、消極、無志
【别人正在浏覽】